“滿倉踏空”、“站錯了風口”……去年末以來的這波A股行情中,網絡上不斷興起的各種段子裏,不少都是對投資者在牛市中沒有賺到錢的描述。
近期市場上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和普通投資者一樣,儘管股市回暖,但是投資A股市場的銀行結構性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卻沒有看起來那麼“美”。部分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産品雖然投資A股,其收益率卻徘徊在最低收益邊緣。
根據銀率網的統計,2015年1月份共有5697款理財産品到期,其中結構性産品有291款,非結構性産品有5396款。在所有的到期産品中,有3746款産品披露到期收益數據,到期收益披露率為65.75%。
而在披露到期收益數據的産品中,有65款産品未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全部為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産品。其中有55款為保本型産品,10款為非保本型産品,且所有産品均有達到産品説明書中明示的預期最低年化收益率。
記者根據這些統計數據發現,在不及預期最高收益率的65款産品中,有相當一部分産品為投資股市的結構性理財産品。例如廣發銀行發行的一款偏看漲型的結構性理財産品,即便是在牛市中,最終仍由於在産品觀察期內,該産品挂鉤的滬深300指數的價格超過障礙價格1,根據産品説明書約定及該指數期末價格表現,産品的最終年化收益率為4.7%,沒有達到最高的預期收益率8%。
那麼,緣何身處牛市,結構性理財産品仍然會達不到預期最高收益呢?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結構性理財産品的到期收益率是由一部分固定收益和金融衍生産品所帶來的收益共同決定的;而結構性産品的高收益往往是與其挂鉤標的表現密切相關。
“如果在牛市中,看漲型産品還無法達到最高收益率,肯定是其結構設計所導致。”某國有銀行資産管理部人士告訴記者。他指出,挂鉤股市的結構性産品往往分為單向看漲/看跌型,區間看漲/看跌型,以及在某個區間內兼顧看漲看跌型等幾類。
“單向看漲/看跌的産品設計比較適合單邊走勢的市場,比如單邊的牛市或者是熊市中都能適用,而且一旦看對方向,就可以獲得較高的收益。而在震蕩市中,結構性産品一般會設計成區間類型,投資者獲取的收益也和觀察日中挂鉤標的是否在區間內有關。”前述銀行人士&&。他分析,前文中未能獲取最高收益的産品或許就是挂鉤的滬深300指數在觀察日突破了某個區間價格,根據産品的設計條款,突破某一區間反而可能導致無法獲取最高收益;但若是設計成單邊看漲型的産品,這只産品就可能有比較好的表現。
“這其實意味着,投資結構性産品對於投資人而言要求特別高。假如你要投資與股市相關的指數或標的,一定要對市場未來的走勢有相當的判斷,才能選購到可能幫你取得高收益的産品。”某銀行理財師坦言。
該理財師更是&&,目前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産品的預期最高收益率大都在10%左右,但是要實現卻並非易事。“目前市場上銀行發行的與股市挂鉤的結構性産品中,除了挂鉤滬深300指數的産品,還有挂鉤國企指數、軍工指數……等各種指數的産品,投資者不僅要選擇具體標的,還要結合自己對市場的判斷選擇産品結構,難度可謂不小。”
因此在其看來,穩健型投資者不妨直接購買預期收益在5%-6%之間的非結構性理財産品更為省心,而那些風險偏好較高希望博取更高收益的投資者,則可以選擇購買股票型基金或是自己直接入市。這也意味着,挂鉤股市的結構性産品或許並非是當下投資人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