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央行降準0.5個百分點,沒有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周五公布這一消息。 此前一天,外管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四季度資本項目逆差5595億元人民幣(912億美元),資本出現大逃亡。而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已在過去7個交易日中6次逼近跌停,趨勢性貶值的預期開始冒頭。更早先,製造業PMI指數為49.8%,27個月後跌破50%的榮枯線。外匯佔款的暴減,讓降準沒有了後顧之憂。實體經濟的疲弱,讓降準變得時不我待。 這是國內情況,國外情況更是烽火連天。歐央行退出萬億QE計劃,澳大利亞、印度等周邊國家央行紛紛降息,貨幣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央媽”要給自己套幾個救生圈。不害人,也得自保不是。 去年11月“央媽”降息以來,關於何時第二次降息以及第一次降準,就成為市場熱衷討論的話題。事實上,央行在過去這段時間的任何節點降準降息,都有從A到Z的理由可供分析。央行的心思實在難猜,因為她操心的事情太多。 所有人都在大談春天來了,大談“央媽”派紅包,説來説去都是股市樓市那點事兒,談到實體經濟都有點氣短。 進入2015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減,依然需要穩增長。面對通縮風險,央行降息降準,釋放流動性,貨幣托底,始終是個大概率的事件。儘管釋放的流動性可能大部分進入資本市場套利,在資本市場空轉,但哪怕是殘羹剩水流到實體經濟,也是有總比沒有好。現在的情況跟2009年仍有不同,銀行沒有被逼着把錢貸出去,尚沒有出現對各種過剩産能和落後産能門戶大開的可能性。 降準之後,人民幣進入貶值通道。貶值不利於離岸市場持有人民幣資産,對於人民幣國際化不利。貶值對出口有利,增強出口企業的價格競爭力。同時,大宗商品的“四大天王”,原油、煤炭、鐵礦石和銅,都處於歷史性的低位,對衝了因人民幣貶值而帶來的進口價格成本增長。但因為處於全球性的貨幣貶值環境,人民幣的貶值是一個相對效果。 這就是“央媽”降準的AB面,內憂外患疊加而來,新一輪泡沫周期也是不用遮遮掩掩的了。降息也好,降準也好,貨幣刺激之外的財政刺激也好,都是“以時間換空間”的思維産物。經濟下行,外需充滿不確定性,人口紅利消退,改革紅利仍未噴薄,投資牛市再而衰三而竭,消費牛市苦候不至,創新創業仍未挑起大梁,這就是新常態的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貨幣要寬鬆,利率要壓低,等着新的增長點接過舊常態的衣缽,實現新舊交替,實現更健康的增長。 這是一場賽跑,跑輸了,泡沫接管經濟,杠桿成為堰塞湖;跑贏了,創新、消費和服務業接管經濟,貨幣寬鬆政策完成了“扶上馬送一程”的托孤使命。因此,降準和降息已不新鮮,重要的是,改革開始跑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