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銀行在中國:流行零花錢租畫概念
2015-02-03    作者:江雪    來源:中國企業報
分享到:
【字號

  2014年12月30日,被冠以“國內第三代藝術銀行”的廣州“藝術銀行”,在中國財富藝術館掛牌。“只租賃不買賣”,對於“第三代藝術銀行”的這种經營模式,藝術圈內的人們更是褒貶不一。

  流行“零花錢租畫概念”

  當北京的大街小巷都有了“典當行”的2014年,普通人希望得到一件珠寶、手錶等奢侈品,就沒那麼難了。
  這裡的商品一般都比大型商場的專櫃産品便宜30%左右。
  2014年12月,當國內“第三代藝術銀行”終於落地時,公眾對這個“藝術品商鋪”還是充滿了好奇。
  日前,創辦發起人江因風在接受某媒體訪問時,再次給出了解釋:“廣州的藝術銀行,主推零花錢租畫概念。”
  “零花錢,讓公眾感受到了當一回小朋友的快樂”。1月28日,廣東一位剛剛退休去西班牙旅游的畫家對記者説。
  事實上,就在廣州“藝術銀行”收穫了第一批意向簽約藝術機構小洲藝術區、喬十光美術館和收藏家陳必昌、藝術家鄭寶成時,廣州“藝術金融服務中心”也開張了。
  早在2006年,上海市文化發展基金會和徐匯區共同籌建的“公共藝術銀行”被稱為第一代;而此後在北京成立的墻藝術中心屬於“第二代”;“只面向機構租賃油畫、國畫與漆畫等藝術品”的廣州藝術銀行屬於“第三代”。
  一位50歲的書法愛好者在微信上&&:“我今天寫了20幅字。或許我的作品也可以走進藝術銀行,未來的租賃模式,我支持。”
  “從文化建設的歷史使命看,這個舉動是有着深刻意義的。”某位高校藝術學院教授對記者發表了觀點。
  就在台灣富德國際拍賣股份有限公司推出“2015年春季拍賣會”消息的1月26日,北京首都體育館裏那些愛曬太陽的大媽們笑呵呵地回答記者:“我有零花錢,可以租到早些年間天津楊柳青的年畫嗎?”

  收藏品細分市場成新寵

  藝術家們,會像小孩子得到零花錢那樣開心嗎?他們知道,在瑞士,90%以上的人“內心住着一個藝術家”。他們每年至少參觀一次藝術展。他們的幸福指數,偏重於對藝術生活的嚮往。
  也是在2014年11月,山東第一家藝術銀行——艾達藝術銀行項目成立發布會在青島威斯汀酒店舉行。在艾達藝術銀行行長王強眼裏,艾達集團美國總部派來“發言人”與 40多家國內外主流媒體代表見面,足以證明中國市場對於艾達集團的重要性。
  艾達集團也感覺到了中國富商對於“拍賣名畫”的熱情。但經驗豐富的他們,已經開始細分這個市場的各類需求。
  用收藏實現文化理想,表達自己“一種刻骨的文化訴説”的證大集團董事長戴志康[微博],有能力在自己的中式庭院辦公室擺放徐悲鴻的《醒獅圖》。
  這樣的收藏家,自有大拍賣行為其服務。江因風想著的卻是 “市場嚴重飽和過剩,畫廊和美術館積壓大量的書畫、雕塑、紅木傢具”。他聽到很多畫廊老闆説:“藝術品也是商品,都是藝術家們的心血之作,不應該沉睡。”
  而在歐洲,頂級藝術院校畢業生的作品只需要100美元。
  早在2012年,漢庭酒店創始人就寫文章談過挑選酒店房間裝飾畫的心得。他希望有服務公司可以提供各類風格的裝飾畫,像換花木那樣,把不同藝術品展示到酒店大堂或者商務套房,提升連鎖酒店的文化品質。

  互聯網時代
  藝術品走進平民

  互聯網時代,很多可能性會瞬間“爆發”。
  1月28日,《藝術戰爭》平台透露,繼藝術電商哈嘿和藝客之後,南京百家湖國際文化投資集團與北京易麥科技公司合作建立的藝術品在線交易平台“中藝易購”30日上線。
  藝術家們興奮的是,不但有最低500元的作品零售價滿足普通百姓需求,還有中國根藝術指數研究院助力的“保真數據庫”建立。中國藝術家、藝術院校、美術館、批評家、策展人等全世界範圍內相關資源進行整合,讓購買者在一個公開平台上選擇。
  藝術品走進中國普通人生活的時代開啟。
  自稱有着強大股東背景的藝術品電商“藝術網”微信平台的廣告詞是:“改變藝術世界,人人都是收藏家。” 在2015年1月1日舉辦的楊勇等人“限時拍賣”活動中,記者看到,新年專場的畫品大致估價在3000元到2萬、5萬元。
  1月4日,HIHEY藝術網創始人兼CEO何彬的“藝術品電商模式”成為“北大[微博]案例大講堂”的第一個藝術品文化産業案例,何彬也成為“最年輕的演講者”。
  與北大精英們的探討,讓“藝術電商模式課題”成為新熱點。就在1月24日“水墨專場”舉辦後,仔細研究了畫品風格、畫家名氣、藝術價值、價格後的愛好者,再次聚集在1月27日的“余根柯2014年作品《那麼近那麼遠》拍賣中午場”。記者觀察到,到下午15點30分,閱讀者達到329 人。
  有人評論道,“猶如茶葉、咖啡市場的培育,中國需要耐心培育藝術品電商市場。”
  藝術品拍賣市場在2000—2014年,每年複合增長率接近15%。做過專題研究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微博]教授芮萌基將藝術品的投資回報和股票市場的投資回報進行了一個比較,“根據指數,所有藝術品十年當中平均年回報是7%。而標普500指數的年平均回報是7.4%,不難看出,藝術品回報和股票市場的回報是不相上下的。”
  當藝術界、企業家大佬們盤算着市場收益時,“反腐”的深入,讓藝術作品“接地氣”成為當務之急。企業家要承認新常態,藝術家更要適應“新常態”。一位35年前就開始創作的畫家對記者説:“如果決定一輩子靠這碗飯活着的話,每個人都要深刻思考,什麼是價值,什麼是價格。”
  15年前就拍攝“大藝術家畫馬”並製作成書籍、碟盤的書法家馬岩&&: 互聯網時代,藝術品銷售需要新探索。藝術家要活得滋潤,産品必須有質量、有市場。
  畫廊是銷售商,畫家是生産者。“高處不勝寒”也好、“接地氣”也好,總之,賣出去才是“價值”。
  考察多個城市市場的江因風,判斷是正確的:“第三代藝術銀行”出路是為大宗消費者服務。像小米老闆雷軍[微博]學習海底撈企業“超出你需要的服務”價值一樣,江因風營銷的就是“那看不見的市場份額”。
  上海西郊賓館某高檔別墅區內,一棟別墅的租金在年100萬元。物業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該類別墅的住戶大部分是私營企業高管和外國企業駐中國的代表。他們對各類藝術品的欣賞能力頗高。多年來物業部門都是把這個自主權交給他們自己。這些人都讀過中國企業家收藏藝術品的故事,也希望像企業家王中軍喜愛陳逸飛的畫品那樣,把陳逸飛的作品挂在家裏慢慢品味欣賞。相信他們肯定喜歡租賃藝術品。”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台灣推出“藝術銀行”計劃
藝術銀行日漸走俏 理財蹊徑需防風險
 
頻道精選:
【思想】改革創新是農業現代化根本動力 2013-06-14
【讀書】你我都是“資本家”,或大或小 2015-02-03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寧夏徵地第一案:國企老總以司法"潛規則"搞垮民企 2015-02-03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