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金融化:愛你不容易
2015-01-20    作者:徐卓航    來源:理財周刊
分享到:
【字號

  在過去的2014年,“藝術品金融”的格局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與風險。有多少進入藝術品市場的資本能以收藏為目的?又有多少收藏者在這藝術品金融化的浪潮中,是沒有帶着幾分逐利心態的呢?
  這年頭,什麼東西跟金融搭上邊了,就給人一種不但“高大上”而且錢很多的感覺,藝術品也不例外。然而在過去的2014年,高歌猛進的藝術品市場卻不得不放慢了腳步,“藝術品金融”的格局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與風險。
  試問,有多少進入藝術品市場的資本能以收藏為目的?又有多少收藏者在這藝術品金融化的浪潮中,是沒有帶着幾分逐利心理的呢?

  金融化確是趨勢

  根據國際文化市場的經驗,當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居民消費主要以物質消費為主;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居民消費進入物質消費和文化消費並重的時期,藝術品市場會進入快速發展期;而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居民消費結構會轉向文化消費為主。國家統計局在2003年公布的中國人均GDP為1090美元,在2008年就超過了3100美元。此外,政府提出“加快文化産業發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又在2011年首次確立“將文化産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2013年12月,更已成立規模200億元的“國家藝術基金”,並在2014年5月1日頒佈試行章程。
  可見,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飛速發展,我國老百姓已從簡單的物質需求,趨向於更高層次的文化、藝術和收藏等需求,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再加上國家推出的多項政策,大力扶持文化創意産業,故而與金融結合、並將藝術品金融化也一定是頗具前景及“錢景”的。
  事實上,在諸多文化産業中,藝術品産業的創作積澱、産業鏈和交易是最為豐厚、簡單和靈活的。而藝術金融,指的則是將藝術品轉化為金融工具,例如:藝術品産權交易、藝術基金和藝術銀行與信託等,將藝術品變成一種投資品。藝術金融化後,無論投資者的投資份額多與少,都大幅降低了藝術的參與門檻,令藝術品走向平民化和大眾化。

  6萬億元的市場需求

  近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迅猛、交易額猛增,更加快了藝術品金融化的腳步。2011年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達到2108億元,其中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交易額為975億元;2013年中國藝術品的交易額穩居全球第二位,佔全球藝術品市場份額的24%(2013年全球藝術品成交總額為474億歐元)。在此形勢下,藝術金融也以強勁之勢迅猛發展,2011年,不包括藝術品信託、藝術品融資、藝術品證券化,僅藝術基金一項就達到了50多億元的發行規模。
  在海外,藝術品金融化也擁有悠久的歷史,包括荷蘭銀行、花旗銀行和瑞士信貸等金融機構,都有一套完整的藝術銀行服務體系。這是由於海外投資藝術品非常普遍,被認為是可以對抗風險、升值可觀,因而與股票及房地産投資並列為企業和家庭的三大投資之一,一般佔企業和家庭總資産的5%至25%。
  有業內人士分析計算,如果以保守的5%作為對藝術品的潛在的需求進行估計,按中國130萬億元的財富計算,中國藝術品市場潛在的需求就是6萬多億元。

  藝術品金融化不容易

  然而,國內的藝術品金融化起步之路,卻走得十分“不容易”。
  藝術品金融交易打響的第一槍在2006年前後。首個嘗試的案例是民生銀行於2007年6月18日推出的非凡理財系列,其中,被高調宣傳的“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可謂是最早的藝術品基金項目。這款打着“投資起限50萬,投資期限2年,預期年收益率最高達到18%”大旗的基金産品所引發的社會效應在當時不可謂不大,畢竟,作為國內第一支銀行係藝術品基金,18%的收益率已經遠超當時投資熱門項目——股票、房地産的市場收益。但隨着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這種打着超高收益率的金融項目也隨着藝術品交易市場的蕭條而陷入消沉。
  除開藝術品基金項目,在國內藝術品實現金融化進程的諸多嘗試中,文物藝術品的産權化交易(文交所)也是一個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話題。
  報告顯示,2009年,國內第一家文化産權交易所即上海文化産權交易所正式揭牌,成為了國內首家成立的“文交所”的同時,也掀起了一波藝術品産權化交易的高潮。在隨後短短的幾年時間裏,全國範圍內已經累計成立了數十家以藝術品經營為主導的“文交所”。然而,“文交所”的盛世一如藝術品基金一般僅僅維持了幾年時間,而後就因為各種不規範經營而受到業界的一致批判,最終,國務院在2011年下發了《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定》(簡稱38號文),對 “文交所”交易行為當中所存在的諸多漏洞和不規範行為進行了制止,並責令全國“文交所”進行限期整改。在限令&&之後,國內“文交所”在近幾年的發展只能用“存在並存在着”來形容,再不復當年之勇。

  藝術與金融的風險

  2014年12月,一則關於中信信託推出的“中信墨韻1號藝術品投資基金集合資金信託計劃”逾期支付3個月的新聞,讓藝術品信託的兌付危機再次給藝術品金融化的風險問題帶來了考驗。
  該信託計劃成立公告以及産品介紹書顯示,信託計劃共募集資金3100萬元,所募集的資金主要由中信信託根據投資顧問的投資建議進行近現代和當代中國書畫作品類藝術品交易,擬投資近現代美術大師的作品,諸如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何香凝的作品,閒置資金則用於銀行存款、貨幣市場基金投資等。中國工商銀行是該信託項目的承銷方,亦是信託資金的託管行。
  該信託計劃開始日期為2011年8月12日,期限為36個月,也就是説該信託計劃應該在今年8月12日到期兌付,但事實卻是一直到現在為止投資者都還未獲得屬於他們的本金和收益分配——而這只是即將迎來集中兌付的藝術品信託中的一例。不僅如此,在藝術品的一、二級市場,畫廊經營混亂、貸款壞賬;拍賣行參差不齊、流拍頻現;整個市場魚龍混雜、真偽難辨等也都是藝術品市場多年來的“頑疾”。應該説,藝術市場的風險與金融化的風險交織在一起,形成了“雙重困難”,是這幾年藝術品金融化面臨的最大難題。業內人士分析,國內藝術品金融化仍處於起步階段,相關人才也十分匱乏,在監管尚未完善、市場過度炒作的環境下,控制風險是走穩、走好的核心所在。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想過收藏一件街頭塗鴉嗎?
收藏品拍前收費有貓膩
電話推銷限量版收藏品陷阱多
書畫藝術品收藏之我見
犍陀羅藝術收藏在國內幾近空白
 
頻道精選:
【思想】股市為何出現“踩踏型”下跌 2013-06-14
【讀書】移動互聯世界的六度嬗變 2015-01-20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互聯網醫療成撬動醫改頑石杠桿 讓患者掌握主動權 2015-01-20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