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鴉已經被視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個新興門類。
被許多國家的政府貼上“恣意毀壞他人財物罪”的街頭塗鴉卻又被很多年輕藝術家視為一種自由表達、社會評論的方式。如今,塗鴉已經被視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個新興門類,在中國香港逐漸升溫。繼上拍了香港本土塗鴉藝術家曾灶財的作品之後,香港蘇富比將於1月20日的“無界:當代藝術”拍賣會中上拍法國藝術家Invader的街頭藝術作品《別名:香港第五十八號》。而在此之前,紐約、倫敦、巴黎都已經有過街頭塗鴉藝術的展售、拍賣,對於塗鴉藝術而言,拍賣或收藏它們都需要有一種新的思路。
《別名:香港第五十八號》出自法國年輕街頭藝術家Invander之手。據蘇富比介紹,這位藝術家曾經四次來到香港,進行塗鴉創作,留下70多件作品,只是其中的許多已經被政府部門清除,包括這件《別名:香港第五十八號》的原作。而這次上拍的則是藝術家在2014年根據原作重新在瓷磚玻璃板上繪製的作品。
漸趨完備的價格體系
街頭塗鴉進入藝術市場的歷史幾乎與塗鴉藝術的興起等長。1960年代,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哈斯?哈林就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塗鴉藝術家。他被一位紐約藝術經紀人看重,並勸告他將創作轉向畫布。自此之後,哈林的作品開始得以進入畫廊展覽。
説起當代街頭塗鴉和街頭塗鴉的拍賣,恐怕繞不過“班克斯(Banksy)”這個名字。他是英國一位匿名的塗鴉藝術家、社會活動分子、導演和畫家,作品通常具有諷刺意味,旁邊則富有一些顛覆性、玩世不恭的語句。他的作品遍佈各地,甚至成為一種城市風貌。但班克斯自來不願公布自己的個人資料甚至姓名,人們只是稱呼他為“班克斯”。早在2002年,他的作品便被搬到畫廊展覽,2006年開始,班克斯的塗鴉作品便開始在蘇富比等拍賣行銷售,而擁躉則包括安吉麗娜朱莉和皮特夫婦。2007年,他的《Bombing
Middle England》在倫敦蘇富比創下102,000英鎊的價格。除了班克斯之外,已經享有世界知名度的街頭藝術家還包括:
Invader、 KAWS 、 Blek le Rat 、Vhils
、Faile等。這些曾經致力於街頭塗鴉的藝術家也慢慢在美國、法國等地完備的藝術生態中走向畫廊和拍賣行。
“街頭塗鴉藝術已經擁有了足夠的市場信息,他們在一、二級市場上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價格標準。”
“無界:當代藝術”的負責人、蘇富比繪畫部(當代及現代)非季度業務主管杜依舜(Isaure de Viel Castel)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説道。
從建築外墻走下來的塗鴉
市場呼喚着塗鴉藝術從建築外墻走下來,進入畫布或是其他便於移動的媒材上。只有這樣,這種藝術才能拿去銷售,繼而收藏。
哈林在經紀人的勸説下將才華揮灑的戰場從墻體轉移到了畫布。而這次蘇富比即將上拍的Invader則將原本在香港跑馬地的塗鴉“復刻”到瓷磚玻璃板上。這件作品的主角是身穿空手道服的Hong
Kong
Phooey。“這是一個誕生於1970年代的美國的卡通形象。因為當時的美國人對香港的功夫電影非常着迷,於是就創造了這樣一個卡通形象。這件塗鴉作品從概念和主題上都與香港息息相關。”杜依舜説。
如今,Invader原本創作的《香港第五十八號》早已被政府部門情理,此次上拍的《別名:香港第五十八號》則是藝術家創作於2014年的作品,基本還原了塗鴉原來的面貌,甚至大致還原了原本的材質:用瓷磚拼貼。
塗鴉藝術在進入流通領域之時,面臨着媒材上的改變。這就帶來另一個問題:原本産生於戶外建築作品的塗鴉,真的可以被簡單搬到其他媒材上嗎?在這種轉變中,藝術品的功能也便面臨質的變化,那麼在變化發生之後,這樣的藝術創作能否依然被認為是街頭塗鴉?對此,杜依舜這樣回答:“很多人也將街頭塗鴉視為一種行為藝術,原本藝術家就會在塗鴉的同時保留這種行為的記錄,這些東西也可以被視為塗鴉藝術的一部分。”
其實,國際塗鴉藝術家作品的拍賣在中國尚屬首次,對於這樣一種全新的概念,拍賣行和收藏家也都處於觀望。“街頭藝術作為一個獨立的市場,我們依然處於觀望狀態。”杜依舜告訴第一財經。同時,他也透露,這件《別名:香港第五十八號》來自於所有者的主動委託,而蘇富比則希望不斷推展新的藝術品類,這才促成了這件作品在蘇富比香港拍賣會的出現。所以,杜依舜並不否認,這次拍賣對他們而言意味着“一次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