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信託已成信託公司燙手山芋
2014-12-10    作者:盧建波    來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
【字號

    兩三年前,受藝術品市場持續火爆的影響,藝術品信託在國內應運而生,各家信託公司爭相仿傚。然而,如今受藝術品市場急劇降溫的影響,藝術品信託成為不少信託公司避之的“雷池”,不僅不少信託公司逐漸淡出了藝術品信託市場,而且部分藝術品信託産品因為面臨着流動性風險,頻頻陷入了兌付危機。

  發行規模暴跌

  在國內藝術品與金融聯姻,主要表現在藝術品信託上,尤其是2010年以來,受國內藝術品市場持續火爆的影響,藝術品信託就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據用益信託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發行的藝術品信託産品共有10款,發行規模為7.58億元。進入2011年後,國內發行的藝術品信託産品一下就增至45款,發行規模更是創下了55億元,較2010年的發行規模增長了626.7%。然而進入2012年,隨着國內藝術品市場進入調整,藝術品信託的發行規模就不斷萎縮。數據顯示,2012年發行的藝術品信託産品共有34款,發行規模為33.46億元,同比2011年下降了39.5%。到了2013年,藝術品信託産品更是減少到了18款,其發行規模也驟減至12.38億元,在2012年的基礎上又下降了近四成。
  進入2014年後,雖然藝術品市場出現了企穩回升,但藝術品信託市場依然沒有任何起色,而且藝術品信託也成了不少信託公司避之的“雷池”,像2011年至2012年期間發行了16款藝術品信託産品的中融信託公司,今年以來就再沒有發行藝術品信託産品。來自用益信託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目前為止,今年國內僅成立了7款藝術品信託産品,其累計規模還不足10億元。可見,昔日風光的藝術品信託幾乎已經完全淡出了市場。

  收益大幅縮水

  2007年,民生銀行推出了國內首個銀行藝術品理財産品——“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儘管在推出之後,便遇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然而在2009年到期兌付時,它居然以12.75%的年化收益率令整個市場為之側目。而209年國內推出的第一隻藝術品私募基金——“紅珊瑚一期”,在到期兌付時更是以31%的年化收益率創下了迄今為止中國藝術品基金年化收益率最高紀錄。正是因為藝術品理財産品的回報率較高,大量的信託資金才開始在藝術品市場上大規模地“跑馬圈地”。
  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信託公司為了搶佔市場,當時發行的藝術品信託的預期收益普遍達到了12%至15%,由於藝術品信託的預期收益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一度令投資者趨之若鶩。然而令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當2012年藝術品出現調整後,由於藝術品信託産品的設計期限與藝術品的投資周期不匹配,藝術品信託産品的預期收益便出現了大幅下滑。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還處於運行狀態的藝術品信託産品,其平均收益已降至9.5%左右,與之前近20%的收益相比縮水近五成。

  兌付危機頻現

  據了解,對藝術品信託産品而言,在所投資的藝術品標的中有近80%的標的是通過拍賣渠道出貨兌現的,然而在當前藝術品拍賣市場處於深度調整的階段,藝術品信託所投資的標的想賣出一個好價錢顯然是不可能。記者發現,近年來藝術品價格的整體回落,不僅令部分藝術品信託産品出現了虧損,而且還使部分藝術品信託産品出現了兌付危機。
  像今年上半年,就有媒體報道了今年5月份到期的一款藝術品信託,投資者普遍只拿到了10%的本金,並且投資收益全部沒有支付給投資者。就在12月初,中信信託的“墨韻1號”藝術品信託産品,又曝出逾期無法兌付。對此中信信託稱,“墨韻1號”信託持有的23件中國書畫類藝術品,因受2014年以來受到宏觀經濟形勢影響,以及禮品市場的急速降溫,面臨流動性風險,從而導致無法全部變現。公告顯示,“墨韻1號”成立於2011年8月12日,投資期限為3年。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藝術品信託産品頻現兌付危機,除了受藝術品市場持續調整的拖累影響外,更多的是藝術品信託産品的設計期限與藝術品的投資期限不匹配。從藝術品的收益來看,投資期限一般在3-5年,藝術品信託的投資期限往往都不超過3年。而藝術品信託産品的運營成本大約是藝術品成交價格的30%至40%左右,而正是藝術品信託産品很容易出現虧損,引發兌付危機的根本原因。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藝術品信託再遇兌付危機
古董商去世後他的藝術品將歸何處
藝術品其實是一種信任關係
中信信託藝術品信託再爆逾期兌付
藝術品拍賣市場還缺錢嗎
 
頻道精選:
【思想】用新常態思維思考經濟增速 2013-06-14
【讀書】探索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2014-12-09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大糧倉"遇多重瓶頸 東北黑土地"一年退化一厘米" 2014-12-09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