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無霸包攬傳媒産業鏈 獐子島巨虧震撼債權人
2014-11-21    作者:張健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傳媒巨無霸橫空出世 能否稱雄待市場考驗

  據報道,停牌近半年的百視通和東方明珠有望於近期復牌。根據方案,兩公司擬合併為一家新公司,上海文廣集團將向新公司注入東方購物、尚世影業、五岸傳播和文廣互動四塊優質資産,同時募資超過百億,近半投向互聯網電視領域。新公司將憑藉文化傳媒全産業鏈,成為A股首家千億市值規模的文化傳媒集團。分析稱,新公司建立起的涵蓋電視影視內容製作、電視購物與電子商務、數字營銷與廣告、網絡游戲、文化旅游等完整業務生態系統,以及重組完成後互聯網轉型戰略的推進實施,都將對行業發展形成示範效應。
  傳媒行業是近期人們議論最多的行業之一。大致上看多的不多,看空的不少。傳統媒體走下坡路是比較一致的,更要命的是,很多原來被看成新興媒體的,正在快速走向“傳統”的行列,如電視,如新聞門戶網站。在這樣一個存在爭議、甚至被認為“夕陽”的領域,資本市場反應並不消極。這次千億市值傳媒集團的打造,就是將電視、電子商務、影視內容、網絡游戲等傳媒多領域集合在一起,形成無所不包的“巨無霸”,在傳媒市場上力求“東方西方都能亮”。小傳媒、單業態傳媒將更難生存。傳媒産業的生態和格局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巨無霸式的經營模式是否代表未來?一切有待於市場的考驗。
  
  定向增發市場持續火爆 超過百家公司趨之若鶩
 
  據報道,伴隨三季度以來A股市場的相對強勢,上市公司參與定向增發的積極性明顯增高。統計數據顯示,7月份以來實施定向增發的公司達到161家,實際增發規模319.39億股,募資總額約2414.53億元,這一數據已經超過了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的增發募資總額。業內人士指出,從上市公司定向增發募集資金投向來看,大多投資於主業發展或拓展業務發展,若項目順利實施,或能有效提升公司業績。
  隨着經濟調整和産業升級的推進,傳統強周期行業的盈利能力持續下滑,而新興産業如電子信息和醫藥等行業,發展速度加快。在此背景下,定向增發就成為上市公司改善、轉變主營業務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定向增發募集的資金是上市公司具備投資新的盈利業務的條件;另一方面,定向增發引入的優質資産可以直接使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發生改變。無論是提升現有産業,還是進軍新興産業,定向增發都是最有效的工具和杠桿。作為投資者,也可以密切關注涉足增發市場的上市公司,因為定增往往伴隨着公司的整體上市、資産注入、並購重組、項目投資等戰略性行為,公司財務和盈利能力具有大幅提升的可能性。

  退市風險提示11次發布 早知如此何不誠信經營

  11月14日晚,萬福生科發布《關於公司股票可能被暫停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告》,這是4個月內萬福生科第11次發布這樣的退市風險提示。按照其三季報顯示,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萬福生科虧損已達2719萬元,加之此前2013年、2012年已虧損兩年,如果今年第四季度不能扭虧為盈,萬福生科將會被強制退市。萬福生科2011年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2012年因財務造假被嚴肅查處,董事長龔永福入獄,公司高管被帶走、被公訴等,在深交所前後兩次公開譴責後,停牌超過24個月,這家位於湖南西北部桃源縣的公司風雨飄搖,至今沒有恢復元氣。
  在中國股市,萬福生科算一隻百折不撓的“不死鳥”。其“精神”可嘆,其努力可悲。有市場人士猜測,目前該公司可能的出路是外部投資機構進入萬福生科實施重組。不管怎麼應對,面對越發嚴格的退市制度,這只不死鳥是否能逃過一死,還是未知數。連續11次預警退市,耗費的人力物力不會小,早知如此,何必不把精力放在誠實經營上?何不把心思花在合法經營上?由於違法違規成本太低,上市公司違法肆無忌憚,並把千百萬中小投資者做成了“人質”,導致監管層重拳難下,唯恐出手不慎,傷了這些“人質”。結果是惡行企業更加有恃無恐。國際上反恐有一個共識,就是不接受訛詐。在中國股市,也到了不接受訛詐、用重拳懲罰違法者解救“人質”的關鍵時刻。

  獐子島巨虧顯現鉅額債務 金融機構捲入責任待厘清
 
  據2014年三季報顯示,獐子島總資産約為53.18億元,總負債約為37.99億元,賬面負債率達到了71.44%,同期,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産為14.93億元,比2013年末減少了39.16%。10月27日大連市領導聽取了長海縣的報告,並且緊急召集了為獐子島提供貸款的13家銀行共同商議,希望它們能夠與上市公司共渡難關。背38億債的獐子島背後的資金方現已浮出水面,約有超10家金融機構捲入。
  “扇貝絕收,巨虧8億元”的獐子島事件還在繼續發酵。説到獐子島事件,可稱為中國股市又一個離奇故事。價值8億元的扇貝,竟然人不知、鬼不覺地消失了;振振有詞,卻拿不出有説服力的證據。日前,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對於獐子島事件&&稱,證監會目前正在就相關情況進行核查。具體事件如何定性,可以等待監管部門的調查結果。可以説一説的還有金融機構,這麼大的經營風險,似乎沒有一家機構有所防備,有所警惕,爭相出錢唯恐落後。現在,“出大事”了,金融機構該怎麼辦?如果懲罰,他們的責任該如何界定?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獐子島“裸奔” “冷水團”並非無險可保
專家反駁獐子島“殼也找不到”一説
扇貝苗種被指“摻假投放” 投資者將啟動向獐子島索賠
肉爛了殼應還在 專家:定點取樣法可核實獐子島是否造假
獐子島集團成為全國首個獲得“碳減排”標識的企業
 
頻道精選:
【思想】房價趨勢性回落成為新常態 2013-06-14
【讀書】音樂停止我們仍在舞蹈 2014-11-19
【財智】甩開“迷你”雞肋 基金退出機制將常態化 2014-11-07
【深度】破解“陰謀論”下國際油價暴跌迷局 2014-11-21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