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嘉實3個月理財和博時月月盈兩隻理財型基金相繼宣布暫停下一運作期運作,將不接受申購申請,並將為所有投資者自動提交贖回申請。而此前,已有萬家14天理財、匯添富28天理財等多款短期理財基金施行了轉型。短期理財基金是否到了發展的“冰點”,未來到底還有沒有生存的空間呢?
兩款新品相繼“休眠”
明日,博時基金旗下博時月月盈第一期運作將結束,公司發布公告稱,將暫停博時月月盈短期理財債基下一期運作,不接受集中申購;基金暫停運作期間所發生的費用,將由基金管理人承擔,博時基金將在運作期贖回日,自動為各類基金份額持有人發起全部贖回申請。
博時月月盈並不是惟一一隻成立後僅運作一期便暫停運作的短期理財基金。事實上,在博時上述産品之前,嘉實基金旗下也有一隻短期理財基金進入了休眠期。此前,嘉實基金旗下嘉實3個月理財債券第一期運作期截止日為9月25日,第一期運作期結束之時,嘉實基金同時也暫停了該産品的下一期運作。
不過,上述人士&&,下一期運作停止,並不代表這個産品就不再運作,如果市場情況適合該産品的運作,那麼公司會及時解除該産品的“休眠期”,重新開始運作。
短期理財基金規模大幅縮水
2012年,由於銀行理財30天以內産品喊停,基金公司順勢推出短期理財基金,並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華安月月鑫和匯添富理財30天以182億元和244億元的超大首募規模,吸引了基金業內和市場的目光。
然而,餘額寶誕生之後,短期理財市場發生巨變。去年11月,華安雙月鑫即率先轉型為月安鑫,運作周期由原來的“雙月滾動”改為“單月滾動”。華安基金同時規定,若基金某個運作期的最後一日日終,下一期的基金管理規模低於1億元,則基金公司與託管行協商一致後,有權終止合同。上期留存的基金份額,將自動轉換為華安現金富利基金份額;今年8月,匯添富28天理財選擇主動清盤,並成為國內首只主動清盤的公募基金。
在短期理財基金市場領先的兩大公司的此番舉動,令此類産品的生存窘境顯露無疑。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10月14日,國內基金公司現存115個短期理財債基,總規模為889.93億元,而這些産品首募的總規模為3650.57億元,縮水近75.6%。其中,作為同類標杆的華安月月鑫目前規模僅為10.91億元,匯添富理財30天規模也僅為11.32億元。
後市依舊不容樂觀
對於短期理財基金目前遭遇的發展冰點,博時基金內部人士&&,和貨幣基金相比,短期理財基金在流動性和收益率上都沒有什麼優勢,時間窗口不看好。此外,目前市場的資金面偏寬鬆,並不是短期理財基金運作的好環境。
短期理財基金在大類上雖然屬於債券基金,但在投資標的、運作方式、收益計量等方面都和貨幣基金類似,其7日年化收益一般會比貨幣基金平均略高0.2%左右。不過,同花順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0月17日,短期理財債基只有大成21天理財債券的收益率超過5%,其餘收益率均在5%以下,而貨幣基金的收益率與短期理財債基基本不相上下。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分析人士指出,去年以來的資金環境,均對理財基金不利。“去年整個資金面偏緊,利率水平也相對較高,這使得貨幣基金和理財基金的收益率水漲船高,在此情況下,貨幣基金的收益率足以讓投資者滿足。雖然理財基金有部分收益優勢,但投資者更傾向於選擇流動性較好的貨幣基金。今年,資金面偏松,利率水平大幅下降,理財基金比貨幣基金的收益優勢更加有限,喪失了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該人士進一步指出,資金面整體寬鬆的狀態暫時還看不到逆轉的跡象,所以,此類産品的收益率預計仍將維持目前狀態,並有進一步下跌的趨勢,後市發展依舊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