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私募大佬老吳最近半年都在各地路演,為自主發行的兩隻新産品造勢,明星基金的光芒也讓老吳的演講會應者雲集。私募排排網研究員何衛玲觀察到,在私募登記備案制之後,有品牌有渠道的明星私募一般採用自主發行來募集新産品,但信託的模式也沒有完全退出,因為部分小私募認可度不高,依然選擇信託模式來提高自身信用。
私募自主發行已漸成風氣。根據好買基金對基金業協會公布的私募新發行産品備案數據統計,截至9月4日,已有528隻私募基金産品完成備案。納入統計的528隻私募基金産品分別採取自主發行或借助信託、基金子公司、資管通道、有限合夥5種方式發行。其中,私募基金自主發行的産品達380隻,佔比達71.9%,排在5種發行方式之首。但從存量的角度,信託模式的私募産品依然佔絕大多數,據格上理財統計數據顯示,在私募基金備案之前,全部納入統計的4164隻私募産品中,借道信託、基金子公司通道發行的産品數量高達3738隻,佔比近九成。
私募排排網研究員何衛玲&&,登記備案制後,私募對於自主發行熱情度較高,因為自主發行帶來通道費大幅下降,但是也要考慮客戶接受度,目前來看有品牌有渠道的私募自主發行新産品成功度較高,但小型私募沒有太大把握,不敢貿然採用自主發行模式,依然選擇與信託合作。某近期依然採用信託通道發行新産品的私募坦言,部分高凈值客戶更願意採用信託模式,多一道監管會更安全。
自主發行的可選模式讓私募通道費銳減。“與以前繞道信託時相比,每只産品至少每年節省50萬元成本,公司還有3隻産品正在籌備中。”上海寶銀創贏董事長崔軍在接受採訪時曾如是説。寶銀創贏是首批拿到“私募管理人證書”的私募之一,在短短三個月中,該公司已經自主發行了3隻産品。此前十年間,由於法律法規的限制,私募發行産品,必須繞道信託平台,雖然這一模式解決了私募的合法身份,但高昂的通道費也讓一些私募難以承受,通道費一般佔到私募管理規模的1%左右,部分信託還向私募收取後端的業績提成。
相比成本下降,私募更看重自主發行帶來的金融創新空間打開。登記備案制下,私募在自主發行中打通了傳統投資與衍生品之間的通道,股票、債券、期貨均可以在納入投資範圍,在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中,已經出現了多只純投資於期貨類産品,這在信託模式下很難想象,目前國債期貨等依然沒有納入信託産品的投資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