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行“羞”曬理財成績單
業內呼籲信批統一規範
2014-07-29    作者:魏京婷    來源:中國經濟網
分享到:
【字號

    宣傳理財産品時説得天花亂墜,産品運行時信息披露頻頻“藏貓貓”。銀行理財産品的信息披露狀況一直以來屢遭詬病,同時困擾着諸多投資者。2014年上半年理財産品數據顯示,外資行在理財産品信息披露方面表現不及國內銀行。外資行為何“羞”曬理財成績單?對此,有外資行解釋為“保護客戶隱私”。值得注意的是,外資行所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産品更是信批“消聲”高發地。

  外資行理財産品信批狀況堪憂

  據普益財富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到期的24748個銀行理財産品中,近50%未公布實際收益率。在銀行到期理財産品信息披露上,城商行公開比例相對較高,達83.2%。五大“土豪”工農中建交的信披比例緊隨其後,為78%。股份制商業銀行相對一般,信披率只有75.1%。表現最差的是外資銀行,在2013年到期的1256個理財産品中,已公布實際收益率的僅490個,佔比39%。這一比例,僅為中資銀行信披率的一半。
  據《消費者報道》報道,對於銀行理財産品實際收益率的查詢服務,有外資銀行客服&&,如未在該銀行開戶無法提供查詢服務。花旗銀行和滙豐銀行的理財經理&&:“只有購買過相關産品的客戶才能查詢到産品信息,可以登錄網銀了解,也可以通過客戶號或身份證號碼查詢。”滙豐銀行的陳姓經理解釋稱,“我們會定期向客戶發送報告,實際收益率不在網上公布,這也是對客戶隱私的保護。”
  結構性理財産品方面,據統計顯示,2014年上半年結構性理財産品發行量增幅明顯,其發行量環比、同比均大幅上升逾4成。然而,其實際收益率卻沒競爭力,到期信息披露率遠也低於非結構性理財産品,一向醉心於發行預期收益較高的結構性理財産品的外資行更是信批“消聲”高發地。
  從銀行來看,上半年在24家有到期結構性理財産品的銀行中,僅11家銀行披露了部分産品的實際收益率,其餘13家商業銀行均未披露其到期結構性理財産品的實際收益率,未披露到期實際收益率信息的銀行以渣打、滙豐、星展等外資銀行為主,其中南洋商業銀行到期産品數量為112款,是未披露到期信息的銀行中,到期結構性産品數量最多的銀行。

  業內呼籲信息披露統一規範

  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監管層近年來也一直在強化銀行理財産品的信息披露工作,早在2011年銀監會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第三條就規定“商業銀行應通過事前、事中、事後的持續性披露,不斷提高理財産品的透明度;所有針對個人客戶發行的理財産品,産品相關的事前、事中、事後信息均應在總行的官方網站上予以充分披露,私人銀行客戶與銀行另有約定的除外”。
  顯然,目前仍有銀行達不到這樣的要求。在業內人士看來,信息披露不規範,將直接導致銀行受消費者信賴程度的降低和市場競爭能力的弱化。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銀行理財産品的實際收益率、運行信息應當是對外公布的,不應該報喜不報憂。他建議,對於理財産品的信息到底是公開公布還是定向公布,監管部門應該有一個統一準確的規定,希望監管機構以及銀行業協會等行業機構能夠對此予以規範。
  山東財經大學金融係教授丁述軍&&,隨着利率市場化時代的到來以及競爭的加劇,銀行理財産品信息披露方面會向着透明化、規範性方向發展。
  “不少人選擇餘額寶理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餘額寶每天都會向投資者公布收益情況,投資者對自己的投資情況一目了然,這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大創新,也是傳統金融機構發展的方向。”丁述軍認為,一直以來銀行在理財産品信息披露方面自覺性並不是很強,不過隨着投資者風險意識的加強,會倒逼金融機構作出有力的調整和改革。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外資行發信用卡不靠規模靠特色
在華外資行搶佔信用卡中高端市場
外資行凈利普降同業猛增 德意志銀行買入返售增145%
外幣理財分流存款 外資行調高外幣定存利率
外資行外幣定存利率翻倍上浮 提前鎖定波幅收益
 
頻道精選:
【思想】取消樓市限購能“救市”? 2013-06-14
【讀書】寓繁於簡,以簡馭繁,其實功夫很深 2014-07-29
【財智】基金業遭遇“小時代”之痛 2014-07-25
【深度】商超巧立名目亂收費被指“雁過拔毛” 2014-07-29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