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産品實際收益不透明的現象已成為困擾投資者、研究機構的主要問題。銀率網昨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共有1169款結構性理財産品到期,其中不足35%的結構性理財産品披露實際收益,這也意味着65%以上的結構性理財産品的實際收益率研究機構及普通公眾是不得而知的。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到期的1169款結構性理財産品中,406款披露了到期實際收益率,披露率為34.73%,而與此同時,非結構性理財産品的到期收益披露率為68.91%。在披露了實際收益率的結構性理財産品中,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産品佔比為79.8%。
事實上,銀行理財産品的信息披露問題一直飽受詬病,尤其是結構性理財産品,信息披露率更低。銀率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殷燕敏對北京商報記者&&,這主要是由於結構性理財産品的預期最高收益率偏高,在産品營銷時較為有利,但該類産品的實際收益取決於挂鉤標的走勢,能夠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偏低,收益波動幅度較大,這與很多投資者心目中銀行理財産品“穩保收益”的印象差異較大,
一旦最終未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投資者就認為産品是有問題的。在這樣非理性的市場環境下,銀行為了自保聲譽,對於結構性理財産品的實際收益情況,要麼完全不披露,要麼選擇性披露産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