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華社/路透 |
 |
| 新華社/路透 |
位於裏約熱內盧的羅西尼亞貧民窟是巴西最大的貧民窟,一個外人眼中毒販盤踞、犯罪猖獗、骯髒混亂的所在,身處其中的居民卻説這裡可能是“裏約最安全的地方”。前英國廣播公司記者、作家米沙 格倫尼住進這裡,親身體驗貧民窟的生活。
貧民窟成“最安全的地方”
去年11月的一個晚上,格倫尼發高燒、劇烈咳嗽。當時他已經在貧民窟裏時斷時續住了一年。他想起貧民窟裏到處張貼的海報上的建議:如果劇烈咳嗽,可能是得了肺結核,應立即就醫。
格倫尼剛想出門去看醫生,一陣槍聲攔住了他。經驗告訴他,這又是不同販毒團夥為搶生意大動干戈。
羅西尼亞貧民窟建在山上,夾在兩個富人居住區之間。這一地理位置使其成為裏約毒品交易最猖獗的地區之一。毒販爭相把毒品賣給富人區的巴西人和外國游客。
格倫尼與一家麵包房老闆聊天,談貧民窟安全問題。對方説:“這裡可能是裏約眼下最安全的地方。”看到格倫尼困惑的表情,老闆解釋:“所有的劫匪盜賊都在萊布隆、伊帕內馬、科帕卡巴納和其他旅游景點忙活。他們來貧民窟只是睡覺,他們知道兔子不吃窩邊草。”
外國人住在羅西尼亞安全嗎?老闆回答:“什麼事都不會有,因為你已經被當做當地人的一員。”
不過,老闆加了一句注解:“只要你繼續管好你自己。”所謂“管好你自己”意思是不要和當地女人曖昧,否則很可能惹麻煩。
巴西贏得世界盃和奧運會主辦權後着手改善裏約治安,整治貧民窟亂象,措施之一是開展“太平”行動,派大批安全部隊進駐貧民窟,更計劃大規模改善貧民窟基礎設施。
儘管仍能聽到交火聲,格倫尼感覺貧民窟確實挺“安全”,因為他在貧民窟從未遇到搶劫,在市中心反倒遇過劫匪。當時天剛擦黑,三名持刀少年在距離一輛警車僅四五十米的地方搶走格倫尼的電腦。值得慶幸的是,他們沒翻他的短褲口袋,讓他保住了護照、手機和現金。
衞生狀況差
衞生狀況差是裏約眾多貧民窟的問題,羅西尼亞也不例外。
格倫尼住處鄰近一條主幹道,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在路上,不少人肩扛大包。路上不時見到臟兮兮的流浪狗,一不小心會踩到狗屎。
油炸食物和芝士麵包的香氣與腐爛的垃圾臭味、狗屎味、市場上魚腥味混雜在一起,有時這些氣味會被敞露的污水管道的刺鼻味覆蓋。
10月到12月的裏約天氣悶熱潮濕,但空調對這裡眾多居民而言是奢侈品。格倫尼慶幸自己不但有空調,還有獨立衞生間和浴室這兩樣奢侈品,儘管浴室中的電熱水器相當簡陋。
桑拿天過後,暴雨接踵而至,威脅着貧民窟中的簡陋房屋。
一天晚上,格倫尼迷迷糊糊正要睡着之際,被“呼啦”一聲驚醒,抬眼只見雨水從門底涌入,瞬間漫及整個屋子。他連忙叫來房東太太幫忙用毛巾和舊布堵住門縫,才沒有發生太大損失。
桑巴民風暖人心
羅西尼亞人口沒有準確統計,有説7萬,有説20萬,不過,它被公認為裏約最大的貧民窟,在整個南美地區都“赫赫有名”。格倫尼承認貧民窟的居住條件很差,但是他覺得這裡的居民熱情樸實,與他們相處是件樂事。
早晨起來,他會找麵包房老闆聊聊天,一起享用香噴噴的咖啡和新鮮的芝士麵包。
房東多娜 內烏莎太太悉心照顧客人。她怕格倫尼受不了裏約的濕熱天氣,讓兒子奧比裝上空調。怕格倫尼寂寞,她經常邀格倫尼一起看電視。18歲的奧比英語説得相當不錯,邊讀大學,邊幫母親打理旅館生意。格倫尼的房子被水淹那天,奧比叫來幾個朋友,和母親一起解除了險情。
裏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報刊亭,但是那些花花綠綠的報紙雜誌在羅西尼亞貧民窟難覓蹤影,格倫尼在貧民窟只找到一處賣巴西最大報紙《環球報》的地方。一名居民對格倫尼説:“外部世界50年來都對我們不聞不問,我們何必關心他們呢?”
羅西尼亞居民自有他們獲取信息的方式:除電視和手機,就是口口相傳。這裡的居民愛與別人交流,認識不認識都願意打招呼。
格倫尼在羅西尼亞住了才一個星期,就在酒吧遇到兩個陌生人跟他打招呼:“你就是那個來寫我們的‘老外’吧?”三人隨即攀談起來。
一晚上過去,喝掉4瓶啤酒,三人成了無話不説的朋友。不過,“我還是不知道他們是誰,”格倫尼説。
[相關鏈結]
裏約貧民窟為何這麼多
巴西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巴西約有1140萬人生活在貧民窟等各種條件簡陋的居所裏,佔全國總人口的6%,其中裏約熱內盧市的貧民窟居民人數為全國之最,大大小小763個貧民窟內住了將近140萬人,佔全市人口22%。
裏約第一個貧民窟出現於19世紀末。1897年,卡努多斯戰爭結束後,一些士兵從東北部返回裏約。由於長期沒有拿到軍餉,這些無處棲身的軍人在市中心火車站背後的山上建造了低矮簡陋的房屋,作為暫時落腳地,等待政府支付拖欠的軍餉,指望用這筆錢過上體面生活。然而,他們的幻想破滅了,這些簡陋房屋成了他們的永久居所。
軍人們給自己的住處起了個雅致的名字:Favela。這個詞在葡萄牙語中指一種含羞草類植物的名字,生長在半乾旱的巴西東北部地區,其主幹堅硬,長有硬刺。軍人們用這個詞稱呼自己的住所到底有什麼確切含義,現已無法考證,但這一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成為貧民窟的代名詞,也成為巴西特有詞彙。
20世紀50年代以後,巴西公共職員大量增加,城市服務業就業機會增多,吸引不少人來到裏約。同時,巴西東北部地區遭受乾旱,大批農民被迫涌向城市,也導致裏約的貧民窟迅速增加。
後來,隨着巴西中産階級的形成,裏約房地産業空前活躍,城區不斷擴大。家政服務、保安等職業需求增大,再次吸引東北部的難民前往裏約謀生。為節省交通費,這些窮苦人在自己幹活的居民區附近山上建造了簡易房屋。於是,裏約每出現一個新住宅區,附近就有一個新貧民窟隨之而生。今天的裏約幾乎每個街區都有貧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