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爾藝博會:任何藝術皆可售賣
2014-06-26   作者:朱潔樹 編譯  來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
【字號

    6月19日至22日舉行的巴塞爾藝博會延續了5月紐約春拍營造出的樂觀氣氛。隨着藝術界逐漸接受了網上銷售的觀念,在藝博會預展前,千百萬美元的交易就已經完成。另一方面,行為藝術成為本屆藝博會焦點,在一些藝術家看來,在當下,“任何東西都有市場”。
  5月紐約春拍創下的紀錄為當下藝術市場定了調調:信心高漲,全球金主的購買欲正盛。樂觀氣氛在6月19日至22日的巴塞爾藝博會延續。在預展上(甚至預展之前),千百萬美元的交易就已經完成。Skarstedt畫廊獨佔鰲頭,售出了一幅標價3500萬美元的安迪沃霍爾“驚恐假發”作品。達明赫斯特受歡迎的早期作品《對我來説沒什麼是問題》(Nothing is a problem for me,1992)在白立方畫廊以600萬美元成交。在David Zwirner畫廊,傑夫昆斯抓人眼球的不銹鋼海豚(2007-2013)在開展首日以500萬美元成交。在Thaddaeus Ropac畫廊,約瑟夫博伊斯最後的雕塑作品以200萬美元被訂走。

  行為藝術火熱,誰來買單?

  巴塞爾藝博會進入第45個年頭,依然是人們聚集、購買的盛會,博物館策展人也會齊齊現身。巴塞爾藝博會並非緊跟潮流,它就是潮流本身。今年,藝博會擁抱了“行為藝術”——也許是對於市場來説最具挑戰性的門類——並且舉辦了博物館級別的行為藝術展覽,14間房,策展人是漢斯尤利斯奧布裏斯特和克勞斯貝森巴哈。
  “14間房”包括14件行為藝術作品,其藝術家分別是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達明赫斯特、小野洋子等藝術明星。每位的作品都隱藏在一扇門後的小小空間。打開一扇門,裏面是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仿佛是裸體的人形騎着一輛自行車,雙臂張開。另外一個門裏,同卵雙胞胎端坐在達明赫斯特的幾乎相同的圓點畫下。
  “行為藝術通常都在邊緣,但為什麼不將其請到中心?”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S1的館長克勞斯貝森巴哈説,“這是臨時博物館,沒有什麼是出售的。”即便如此,收藏家的熱情高漲,有傳言説展場不少“實驗”已成為一些人的私人收藏。為大體量作品設置的“無限”單元也仿佛有一種小型雙年展的感覺。
  “行為藝術作品而今獲得了更多關注,”漢斯説道,“網絡時代使得現場行為藝術變得更受歡迎。”在紐約,冰島藝術家在新博物館的個展上請來了音樂家現場演奏。在倫敦,參觀者排隊數小時看看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在蛇形畫廊的展覽“512小時”。
  儘管公眾對行為藝術趨之若鶩,但收藏家依然保持冷靜。只有少量個人和機構,例如倫敦的泰特、巴黎的蓬皮杜和紐約的MoMA擁有行為藝術作品的收藏。這些作品通常以一系列指令的形式被銷售,日後可以重現,但幾乎沒有什麼可能再次轉手。
  “這幾乎是一種贊助,而非消費。”泰特博物館行為藝術部門策展人凱瑟琳伍德&&。在巴塞爾藝博會上,一位私人藏家在柏林PSM畫廊展位買下了Christian Falsnaes的作品“Justified Beliefs, 2014”。這件作品邀請觀眾戴上耳機和兩位表演者一起聽從藝術家指令行事,例如歡呼、脫光衣服。但這類銷售依然寥寥。
  “很難讓行為藝術變得可以收藏”,羅馬Lorcan O'Neill畫廊的Laura Chiari&&,他們的展位上有意大利行為藝術家Luigi Ontani的作品。一些畫廊提供了行為藝術的攝影,並且賣得還不錯。紐約Sean Kelly畫廊賣了幾張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權力領地,瀑布》(Places of Power, Waterfall, 2013)的照片,每張8萬歐元。來自馬德里的Helga de Alvear同樣售出了兩張Santiago Sierra行為藝術的攝影,每張6000美元。
  並非人人都同意行為藝術應該被販賣。“我覺得行為藝術的‘價值’在於‘你必須在現場’,”藝術顧問Liz Parks&&,“對於行為藝術的記錄是對於原版的扭曲。”
  一些收藏家&&他們無所謂收藏行為藝術還是其他媒介的藝術作品。“偉大的作品就是偉大的作品”,希臘收藏家Dakis Joannou&&。如果要演繹 Tino Sehgal在2002年創作的《這就是宣傳》(This is Propaganda),收藏家得雇一批人在有人進屋子的時候歌唱。“如果你買了理查德塞拉5噸重的雕塑,你也得雇一批人來安裝它。這有什麼區別嗎?”
  至今為止,收藏行為藝術依然只是一種激情,而非一種理性投資。“你購買了與藝術家的&&。”行為藝術雙年展Performa的創始人RoseLee Goldberg&&。但一些人相信市場終究會追趕上來。正如藝術家Christian Falsnae在最近的採訪中所説:“在後工業資本主義時代,任何東西都有市場。”

  網絡銷售,成為影子市場

  對於買家來説,巴塞爾藝博會的品質緣於其作品價格,甚至可以與時下天價拍賣紀錄匹敵。Julie Mehretu的大型抽象繪畫《巫術》(Mumbo Jumbo,2008)在白立方畫廊以485萬美元成交,超過了上個月在佳士得創下的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460萬美元)。布魯斯瑙曼的雕塑《安德魯頭顱堆疊》(1990)去年曾現身拍賣會並以225萬美元轉手,此次在Zwirner的展&上以320萬美元成交(Zwirner的代表並未透露這是否同一件作品)。
  或許因為今年沒有威尼斯雙年展,巴塞爾藝博會少了很多美國人的身影,不過邁阿密的收藏家盧貝爾夫婦(Don and Mera Rubell)還有來自紐約的穆格拉比斯家族現身展場。亞洲收藏家也有不少人來到了巴塞爾。“他們希望看看香港巴塞爾和瑞士巴塞爾有何不同。”Gmurzynska畫廊的合夥人Mathias Rastorfer&&。有什麼不同嗎?“有的,這裡非常歐美范兒。”
  他回答説,他的展位前是一幅現代抽象作品。隨着全球藝術博覽會周期加速,收藏家也變得越來越專業。他們過去習慣於在展位前徘徊期待一見鍾情的時刻,而今,買家——或者是他們的顧問——會在家做好功課。“這不再是一時興起的衝動型消費,而是準備充分的購物。”巴塞爾常客多米尼克列維説道,她透露自己在展會前已與50位藝術顧問、畫商和收藏家聯絡。在她的展位上,岡瑟烏克的一件8幅圖畫組成的裝置已被歐洲機構以500萬歐元(約合680萬美元)訂走。
  事實上,而今藝博會並非始於預展當日。半數作品在展會開始前就已經被售出或者預售——早在第一批VIP卡持有人進入會展前。紐約時報的Scott Reyburn稱展會開始前的宣傳攻勢為“影子市場”。
  在VIP預展正式開始前,285家參展商早就通過電子郵件發送了成千上萬的資料圖片給各自熟識的收藏家、顧問和策展人,向他們提供在展會開幕前預訂甚至購買作品的機會。
  這種“JPEG轟炸”逐漸改變了藝博會的景觀。Scott Reyburn回憶説,早在2000年代中期,大佬們還會在預展大門口擠破頭,焦急等待着首先衝入展廳能夠看到達明赫斯特、傑夫昆斯、村上隆等最時髦藝術家工作室推出的新作。而今,人們不需要在展廳裏奔跑了,因為半數作品已經“售出”。
  “這真刺激人,”紐約藝術顧問Judith Selkowitz&&,你坐了8小時飛機,看到一件美麗的東西,然後被告知,“這件已經賣掉了。”
  Selkowitz女士的一些同行證實了通過網絡圖片購買作品已經成為巴塞爾藝博會的常規。Amy Cappellazzo曾是佳士得戰後和當代藝術部門負責人,她透露自己通過網絡購買了兩件作品,其中一件價值超過100萬美元,另一位藝術顧問Todd Levin購買了6件作品,價格在15萬美元至200萬美元間。
  巴塞爾藝博會的聲譽來源於大多數展商都將最好的作品留到這裡。它同樣是最昂貴的藝博會,一些展商需要花費15萬美元參展。一些參展商為了保證銷售額,在展會開始前就為作品尋找買家。
  Skarstedt畫廊的Bona Montagu堅持相信大部分的交易依然在展會現場完成。“頂級的交易商會在展會開始時就與藏家&&,但真正的交易還是發生在現場,顧客需要親自看到作品。”她説道。
  按照巴塞爾藝博會的規矩,展會一樓陳列的是現代藝術作品和二級市場作品,二樓是前衛的一級市場畫廊展位,但似乎越來越無關緊要。“我有一種感覺,巴塞爾藝博會始終在推二級市場。”列維説,“讓人有一種同質化、重復的感覺。”
  Mitchell-Innes & Nash畫廊的David Nash&&很多收藏家更關注時尚的當代藝術。這位紐約交易商已經為標價10萬美元的Anthony Caro的雕塑《展示》(2011-2012)找到了下家,另外兩張由安德烈柯特慈在蒙德里安工作室拍下的照片也售得10萬美元。一些交易商都發表了類似言論,即既關注當代藝術,也關注現代藝術。
  巴塞爾藝博會試圖通過維護現代藝術地盤確認自己的定位。儘管不如現代藝術那麼令人震撼,當代藝術畫廊同樣獲得了不錯成績。Lehmann Maupin帶來的巴西藝術家安德里納瓦雷約的三件圓形作品售得25萬美元。Victoria Miro畫廊的草間彌生作品以80萬美元成交。
  本屆藝博會亞洲畫廊的數量銳減為21家(比去年減少了10家),但不少亞洲藝術家作品都通過歐美畫廊代理銷售,曾梵志、劉韡、楊福東、張洹、展望等中國藝術家作品也位列其中。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藝博會:官辦會變時髦了 2014-06-12
廣州大學生藝博會試水市場 2013-12-23
英法藝博會各出奇招應對市場疲軟 2012-10-22
中外多家收藏機構將齊聚上海藝博會 2009-09-04
全國文房四寶藝博會日前在京閉幕 2009-05-15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