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3年年末,我國銀行理財産品餘額已經突破10萬億元。2014年第一季度,我國銀行理財産品的發行規模估計為17.98萬億元。
理財産品的大賣熱賣,在讓銀行大幅提升盈利能力的同時,也可以讓百姓獲得較高的收益。“但這一看似雙贏的背後,銀行卻始終佔據主動”,東方華爾理財規劃師張志昌對《證券日報》記者&&。
武俠小説中那些高深的武功都有好幾層境界,而各家銀行在發行理財産品過程中,對理財産品收費的技術可是相當高。
第一層:銷售服務費
銷售服務費要支付給客戶經理等人員,收費比例在0.5%左右。客戶經理一般不主動履行告知義務,客戶經理從自己獲取收入的多少出發,向客戶推銷提成多的理財産品,而不是結合客戶的實際財務、風險承受狀況推薦産品。
第二層:託管費
託管費是銀行為託管理財資産而收取的費用,收費比例為0.05%左右。張志昌認為,與基金管理人和基金託管人是獨立運作、相互監督不同,銀行理財産品的管理人和託管人都是銀行自己,自己監督自己,同時收取管理費和託管費,這存在不合理之處。
第三層:保管費
保管費是銀行為保管理財資産而收取的費用。與上面説的託管費有一點不同,託管有監督受託人的義務,而保管沒有這項義務。理財資産託管人、受託人、保管人都是銀行自己。
第四層:管理費
管理費是支付給理財管理人員和相關部門的費用,收費比例為0.3%—1.5%不等。這個收費項目的設置是合理的,畢竟銀行配置專家替客戶理財,要收費的。至於收費比例的大小要結合理財産品的類型而定,如果理財産品是被動型的,收費比例應該低一些;如果理財産品是主動投資型的,需要頻繁操作,收費比例可以高些。
第五層:認購費、申購費和贖回費
通俗地説,這三項費用就是買賣理財産品的手續費。各銀行收費比例差異很大。
理財客戶不反對銀行正常收費,但銀行要履行告知義務。現狀是理財産品收費項目五花八門及不透明。銀行聲稱理財産品的預期收益率是已經扣完費用的凈收益,但超額收益卻已被銀行全部拿走。當客戶拿到5%的收益率時,其擁有所有權的資金獲取的收益,本來有可能是6%、7%……利用貨幣的時間價值,銀行剝奪客戶收益的手段更隱蔽。
第六層:購買時間並非起息時間
銀行理財産品都有一定額度,當客戶購買成功,為自己搶到額度沾沾自喜的時候,需要明白的是,自己的資金是進去了,但是起息時間要在幾天之後,這對收益率有很大影響。
例如,假設理財産品期限為60天,起息時間在購買之後4天,4 60=6.67%,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折扣,如果銀行宣稱這款理財産品的年化收益率是5%,考慮到資金被實際佔用的天數大於實際計息天數,客戶實際得到的年化收益率是4.5%左右。
而實際上銀行還發行很多30天左右的理財産品,考慮到時間問題,這些短期限的理財産品的實際年化收益率與銀行宣傳的大相徑庭。
第七層:到期時間並非到賬時間
投資者在銀行櫃&&理贖回業務的時候,既要誇獎櫃員辦理業務的速度,也要記得資金的實際到賬時間要晚2-5天,考慮到資金的時間價值,銀行説的年化收益率又要進一步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