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份以來,基金子公司新發産品數量明顯減少,我們向客戶推薦項目時也是小心翼翼,盡量推薦有政府合作的低風險項目。”6月17日,上海一家財富管理第三方機構的理財經理汪翔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而據用益信託研究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4月底證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從事特定客戶資産管理業務風險管理的通知》(下稱“26號文”)後,基金子公司先是在半月內快發了一輪産品,隨後便進入了業務快速收縮狀態。5月中下旬至今的四週多時間裏,每週新發産品數量大多只有5-6隻,且發行規模也在震蕩減少。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基金子公司近年野蠻擴張背後所隱藏的巨大風險已被逐漸認知,尤其是個別公司已曝出了兌付危機,不僅加劇了外界對基金子公司業務的憂慮,更是引起了行業內的反思。此時,“26號文”的出爐正好起了助推器的作用,使得這一行業決心“減速”,以待調整方向之後再出發。
新發産品數量減半
據用益信託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今年5月,基金子公司發行資管計劃的數量合計31隻,與4月份的39隻相比,減少了20%。發行規模減少得更為明顯,31隻産品總發行金額為81.64億元,而4月份約147億元,下降幅度超過44%。
上述第三方機構理財經理也證實,5月以來,基金子公司新發項目減少了許多。他説,今年下半年,房地産、礦業類信託將面臨兌付,從目前兩行業的發展情況看,不排除有兌付危機出現,因此,作為第三方機構,現在不太願意給客戶再推薦信託産品。
而相對來説,基金子公司成立時間較晚,兌付危機集中爆發的可能性較小,雖然他們現在有心推薦,但可選標的不多,基金子公司急速收縮業務戰線,寥寥幾隻新産品也仍是以房地産項目為主,且眾多第三方機構爭搶銷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在“26號文”發布後的半個月,基金子公司曾猛發了一批産品,原因很簡單,在市場對該政策還未高度重視,行業內主流業務方向還沒有大幅調整之時,能做就趕快做。
數據顯示,4月28日至6月1日的四個工作周,前兩周基金子公司的新發産品數量為9隻和13隻,後兩周就減少為5隻和5隻,進入6月份的第一週,也僅有6家基金子公司發行了6隻産品。
對此,有業內人士評論稱,自5月中下旬開始,“26號文”正式發揮作用,讓基金子公司和市場越來越趨於謹慎。這段時間,大部分新發産品的投資周期都在縮短,年化收益率也比較平均,沒有出現特別高收益的産品。
政策和風險促進轉型
基金子公司業務“急剎車”與“26號文”有直接關係。
在信託監管政策下發“99號文”不久,證監會亦下發了“26號文”,在多項主要業務上給基金子公司戴上了枷鎖,要求不得開展資金池業務,不得以專戶一對多開展通道業務,約束投資範圍,改變激勵體制等。
對主動管理項目也明確了禁投慎投行業,“不得投資於高污染、高能耗等國家禁止投資的行業;審慎投資融資平台、房地産、礦業、産能過剩行業、影子銀行業務等潛在風險隱患較高的領域”,直擊基金子公司業務中佔比幾近八成的房地産類信託業務。
上海某次新基金公司總經理日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政策剛&&時,確實一時感到有些迷茫,但並不意外,從行業長遠發展考慮,也是對的。只是對於新的發展路徑,大家又陷入了摸索階段,原來在制度紅利下,業務複製很容易,應屆畢業生都可以上手。
促使基金子公司減速的另一原因,是急劇擴張的背後,確實積聚了巨大的風險。日前,受光耀地産資金鏈告急的影響,“財通資産—光耀揚州全球候鳥度假地特定多個客戶專項資産管理計劃”的運作與收益兌付或受牽連,各家基金子公司也人人自危。
上交所公布的資管份額轉讓成交信息也表明投資者的擔憂。今年4月以來,登陸上交所轉讓平台的基金子公司資管份額成交額就大幅增加,尤其是“26號文”發布後,不斷被刷新紀錄。5月29日,中信信誠旗下的京誠1號34期資管計劃又達成了9.4億元的交易額。總體上,5月份至今,基金子公司資管計劃份額轉讓成交額已超過了18億元。
不過,讓基金子公司完全放下房地産類信託貸款業務也是不可能的,今年以來,該項業務佔比仍然是主流。“只是在這個節骨眼兒,各家公司對項目的審核標準提高了,有風險的項目堅決不做,有小公司甚至已完全暫停。”華宸未來基金子公司的一位項目人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