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朋友在離開阿根廷的時候,提到最依依不捨的還是阿根廷烤肉。天然牧場飼養的生態牛肉,在多年生長的膠木樹根的烘烤下,散發出縈繞鼻尖數日不絕的香味,配上一杯波光瀲艷汲取了安第斯山精華的紅酒,那種體驗也只有在天涯的阿根廷才有。 阿根廷被認為是世界的“糧倉和肉庫”,中部潘帕斯草原上豐沛的牧草每年貢獻着數百萬噸優質牛肉,但“嗜肉如命”的阿根廷人卻只吝嗇地出口其中一小部分,其餘的只供國內消費。據説,阿根廷一個中等收入四口之家每年可以吃掉一頭牛,而他們烹飪牛肉的方式只有一種:碳木烤肉。 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匯聚了阿根廷1/4人口,是名副其實的“烤肉之都”。這裡的烤肉店隨處可見,一些烤肉店會招攬顧客,直接把烤肉作坊設在臨街位置,來往行人可以透過落地的玻璃窗,看身着游牧民族高喬人傳統服裝的師傅嫻熟地翻烤着鐵箅上嗞嗞冒油的牛肉,想必他們頓時唾液加速分泌胃口大開。 對於地道的阿根廷人來説,如果條件允許,他們更願意在自家後院來個“阿薩多”(西班牙語意為烤肉),所以無論是別墅,還是公寓樓房,烤肉架或鐵箅子成了標準的配置。即使周末出游,他們也會帶上簡易烤肉架,在綠草如茵的森林裏,溪水潺潺的河岸上來一頓烤肉大餐,青煙繚繞香氣四溢間,孩子嬉戲朋友漫談,味濃情更濃。 有人説,在阿根廷吃烤肉有“文吃”和“武吃”之分。“文吃”的可以去首都最現代的馬德羅港區找一家烤肉餐廳,點上一份裝點得精美的巴掌大切開仍有血水的六成熟的烤牛排或裏脊肉,伴之以有品牌有年份的紅酒細嚼慢飲。武吃的可以到老城區找個老店點上一個多人份裏脊、牛排、香腸、腰子和胸腺的烤肉拼盤放開手腳大快朵頤。 多數阿根廷人提起餐廳的烤肉都會嗤之以鼻,因為最正宗的“帕裏亞”(阿根廷人如此稱“鐵箅烤肉”)在阿根廷人後院。肉要去肉店買當天新鮮的牛肉,最經典的搭配是牛肋骨肉、牛腩、牛裏脊、小腸、腰子和胸腺,講究點的會把腰子用檸檬汁或醋腌漬去腥,小腸用牛奶煮一下去油,然後平鋪在鐵箅上,再撒上專門的烤肉鹽用小火微熏。 記者曾親自嘗試,但烤出的牛肉又老又硬,朋友曼努埃爾品嘗完皺皺眉頭説:“挺好,熟了。”據這位小區烤肉高手説,阿根廷烤肉的訣竅有三個:一肉質,一定要當天的牛肉,而且要肥瘦合適,因為肥肉浸出的脂肪可以讓瘦肉更鮮嫩;二是炭火,一定要自己把栲膠木燒成發白的炭火再置於鐵箅下;三是火候,慢火微熏至少要兩個小時,火急了肉容易老。 阿根廷人吃烤肉,都有固定的套路。除了烤肉,他們還會根據口味自選配料,生菜、西紅柿和洋蔥絲三色沙拉是經典搭配,清淡爽口去油膩,油炸薯條或者爐烤麵包是主食,阿根廷特有的“奇米丘裏”醬自然必不可少,餐間還會提供物美價廉的阿根廷紅葡萄酒,如果再加請客,主人還會在烤肉上桌前準備一份“丘裏潘”(麵包夾烤腸)供客人享用。 如果去潘帕斯草原的牧場莊園做客,可能會有幸一睹阿根廷烤肉中烤制方法最複雜的烤全牛。通常做法是,將宰殺不久的牛從腹部剖開,去掉內臟展開平鋪在一個巨大鐵箅子上,斜立在炭火旁慢慢烘烤至少12個小時。烤制過程中要不時地往肉上撒鹽,讓鹹味慢慢滲透進肉裏,所烤出的牛肉香嫩、松軟、肥而不膩,令人回味無窮。 南部巴塔哥尼亞地區的烤全羊也是阿根廷難得的美味。這種羊自然放養在荒原上,食用海洋乾燥氣候下生長的粗纖維牧草,飲用鹼性泉水且很少接種疫苗,其肉質細嫩,脂肪少。南方省份的烤肉店通常會把整只羊對半分開用鋼架固定後斜倚在一堆炭火邊慢慢熏烤。冬天的雪夜,邀三五好友,尋一炭火正旺的烤肉店,喝酒吃肉,人生夫復何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