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理財産品都會為客戶公布收益率情況,客戶可以通過網銀查到,但是我們沒必要向外界公布”,滙豐銀行一位理財顧問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據銀率網統計,2014年一季度到期的理財産品為12082款,其中未披露到期實際收益率的産品為4131款。未公布到期實際收益率的理財産品佔比在三成左右。
普益財富統計數據稱,今年前三個月到期銀行理財産品共計11916款,其中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産品有6502款,公布率為55%。據此計算,近五成理財産品未公布到期收益率。
銀率網分析師認為,在理財産品到期信息公布方面,主要存在不披露或披露不及時兩個問題。在到期信息披露方面最差的主要是外資銀行,如星展銀行和滙豐銀行等。
當記者諮詢星展銀行一款已經到期但並未公布實際收益率的産品時,一位理財顧問查閱資料後稱,這款産品發生了敲入事件,最終客戶只拿到了90%的本金,沒有任何收益。
外資行成為
收益率“靜音”主力
銀率網調查稱,在到期信息披露方面最差的主要是外資銀行,調查結果顯示仍有10家商業銀行不公布理財産品到期信息,其中包括大華銀行、星展銀行、滙豐銀行等7家外資銀行。
數據顯示,2013年到期的理財産品為41643款,其中未披露到期實際收益率的産品為12259款。2014年一季度到期的理財産品為12082款,其中未披露到期實際收益率的産品為4131款。
同花順數據顯示,一季度,缺少收益率資料的銀行當中,華僑銀行、恒生、星展、滙豐、法興等多家外資行産品總數均超過10款。據業務人員介紹,這&&銀行沒有至少是沒有公布預期收益率或者是實際收益率中的一個。
實際收益率缺位
多為“遮醜”
記者諮詢多家銀行理財顧問,詢問有關理財産品為何到期未公布實際收益率,但是沒有一位顧問可以給予記者明確的理由。
“沒有對外公布實際收益率的原因很多情況是收益率不好或者為零”,一位中資行的理財顧問告訴記者。
以滙豐銀行2012年第50期薈萃亞洲兩年期人民幣結構性投資産品(到期95%本金保障)EQ8A263為例,該産品投資期限為2年,預期最高收益率為6%。
該産品的理財産品説明書&&,每三個月為一個觀察期,觀察期內每日觀察挂鉤股票表現,若任一交易日最差股票表現水平等於或高於票息觸發水平100%,該觀察期即可獲得1.5%(年化6%)的票息,每個觀察期的票息(如有)將在該觀察期結束後支付。
該産品挂鉤三隻於亞洲交易所上市的金融類股票,分別為中銀香港、中國太平洋保險及中國信託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産品到期後,滙豐銀行並未公布其到期收益率。記者致電滙豐銀行理財顧問,該理財顧問稱,並未在歷史記錄當中找到該産品。“每款理財産品肯定會對客戶公布收益率情況。客戶可通過網銀查詢到期到賬資金”,該理財顧問告訴記者,“但這並不是意味着要對外公布。”
記者又詢問星展銀行“2013年股得利系列1316期12個月人民幣結構性投資産品EZJI”的實際收益率情況,該産品是2013年3月初發行,投資期限12個月,預期最高收益率10%,預期最低收益率-10%。一位星展銀行的理財顧問僅&&,“如果市場波動比較大,會拿不到收益”。
經過查詢,該理財顧問稱,未披露到期收益率的這款産品是挂鉤港股四隻標的:中國中鐵、中國交通建設、中國鐵建和中國建材。“這款産品是最終發生敲入事件,因為中國建材跌的比較多,超過了30%,最後客戶只拿到90%的本金,沒有獲得收益”,該理財顧問最終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