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離合:文物重要,但生命更重要
2014-04-24   作者:阡陌  來源:外灘畫報
分享到:
【字號

    日本作家野島剛寫的《兩個故宮的離合》是最近社科類讀物中的一個小熱門。有意思的是,他在北京與上海的公開演講中都特意糾正“北京故宮是一個空殼,好東西全都去了台灣”的偏見。“北京故宮的文物數量有180萬,&&故宮的文物大概有70萬,而且近年來,文物的海外回流、考古發現和收集整理工作也使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展品質量不斷提高。”儘管這樣的話從一個徹底的外人口中説來多少有些“喧賓奪主”,但野島剛多年來利用外國記者的身份優勢,數次專訪北京和&&故宮前任院長鄭欣淼、周功鑫、林曼麗等,並曾進入一般不對外人開放的&&故宮庫房,他對“兩個故宮”的了解程度和親近感,恐怕要遠遠超過大部分中國人。
  野島剛與故宮的緣分始於1986年。18歲時他第一次來到北京,以為北京故宮指的僅僅是紫禁城,不知道它同時是一座博物院,也不知道文物存放在哪。因此,除了被超大規模的建築群所象徵的絕對權力震撼,他對北京故宮沒有留下別的印象。
  第二年,野島剛作為交換留學生來到台灣,參觀了&&故宮。那時&&故宮還未經過內部整修,更多是作為政權“正統性”的象徵,而不是供人參觀的博物館。在燈光昏暗的展廳裏,導覽員穿着公務員一樣的服裝,意興闌珊地給他們解説着中國這個古老國度的璀璨文化的結晶,令野島剛很是失望。但是兩座城市的兩座博物館,都稱自己是“故宮博物院”而又相安無事,這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2007年他被《朝日新聞》派駐&&,也經常有機會到北京採訪,故宮自此成了他長期深入關注的選題。《兩個故宮的離合》成書於2011年,在日本暢銷至今。
  今年6月,&&故宮的文物將首次赴東京展覽,已回到日本工作的野島剛仍然十分關心借展的過程。“翡翠白菜”是&&故宮的鎮館之寶,日本方面覺得一定要展出,但台灣方面對此頗有顧慮。“因為很多大陸游客是衝着‘白菜’到故宮參觀的,排很久的隊都不介意,他們擔心如果‘白菜’不在&&,游客會有意見。最後在台灣‘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的幫助下,&&故宮決定將白菜出借兩個禮拜。”野島剛笑説,“由於擔心展品去了日本之後,會被以假處分之名‘扣押’下來,這個展覽遲遲未能成行,現在終於辦成,我的書又可以再賣一輪了。”他對2012年“北京故宮200精品”在東京的展覽記憶猶新:“北京故宮為了顯示自己這些年來的展品收藏,鉚足了力氣,那次展覽的展品之高端讓人咋舌,光是宋元時期的書畫就有41幅,&&故宮一定不甘落後,所以6月份的展覽也十分令人期待。”
  除了採訪在世的“故宮人”,野島剛也挖掘了大量歷史資料。從清末文物大量流出紫禁城乃至中國國境開始寫起,到抗戰時期為保護文物而進行的大遷徙,到蔣介石逃亡之時以軍船搬運經過挑選的珍貴文物,再到&&故宮的設計與建立的各種細節,《兩個故宮的離合》不僅展示了兩岸故宮博物院合作與交流的現狀,也將兩者的歷史梳理了一遍。
  在兩個故宮的歷史中,“老故宮”那志良是令野島剛覺得非常有意思的一個角色。所謂 “老故宮”,是指在故宮尚未 “分家”時便在其中供職的人。那志良是滿族人,17歲高中畢業後進入“清室善後委員會”工作,這是為了清點和運用皇室留在紫禁城的物品而設立的組織,是故宮博物院的前身。此後那志良的一生都和故宮緊緊&&在一起。“九一八”事變後,故宮部分珍貴文物經歷了一系列遷徙,先是裝箱南遷,再赴倫敦舉辦首次海外大展,接着西遷內陸,最後,精品中的精品跟隨國民黨政權撤退台灣,這些事件那志良都親眼見證。到了&&之後,他又成了&&故宮的一員。他還寫下《故宮四十年》、《我與故宮五十年》、《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等著作回憶這些經歷。野島剛説:“那志良1998年過世,幾年以後,他的家屬把他留下的關於故宮的文章和資料捐給了北京故宮,而不是&&故宮,這很耐人尋味。畢竟他為&&故宮服務了那麼多年,算是&&故宮人,可是他的認同感還是屬於中國大陸,‘外省人’對中國大陸的懷念竟然那麼強烈。”
  因為是外國人,野島剛還特別敢問一些別人不敢問的問題,提一些別人明知提了沒用於是便不提的建議。比如在鄭欣淼首次以北京故宮院長身份訪台的記者會上,他向兩位院長髮問:“現在兩岸關係開始好了,兩個故宮什麼時候可以統一?”“現場所有人都大笑,因為北京的記者或者&&的記者不敢問這麼直接的問題,只有外國人來問。”野島剛還在各種場合多次建議將北京故宮的博物館功能從紫禁城中分離出去:“北京故宮現在雖然有很好的展覽,但是作為博物館,它還是不好用的,紫禁城的建築不能改,那麼博物館只能在外面蓋。”儘管他知道類似的提法曾在國內引起很大爭議,但以多年的新聞採訪經驗,他也很清楚,有時候看似白問的問題,也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回應。

  B=《外灘畫報》
  N=野島剛 (Nojima Tsuyoshi)
  
  “老故宮”都相信“文物有靈”
  B:你這次來中國,做了多次演講,內容不盡相同,但幾乎都會提到許多人認為北京故宮是空殼這一偏見,你似乎很希望糾正它?
  N:台灣那邊的民眾,還有&&故宮的工作人員都相信北京故宮是空殼,好的東西都被&&故宮拿走了,所以有些看不起北京故宮。有一些藏品確實是&&故宮的比較好,比如説“翡翠白菜”、“紅燒肉”這些“鎮館之寶”。但是北京故宮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是什麼?有很多,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答案。為什麼大家會覺得北京故宮總體上不如&&故宮?這是一個歷史問題,我覺得大家的思維還是停留在1949年。國共內戰後,蔣介石去台灣時攜帶了經過挑選的故宮文物的精華,大概有3000箱,所以人們都知道最好的文物到了台灣。但是大家不清楚,尤其是台灣民眾不知道,1949年之後北京故宮一直在努力收集很多文物,不斷擴大收藏。所以,我不同意有些人説的,“你去北京不要去故宮,那邊只有建築”。
  B:在周功鑫任&&故宮院長時,你參觀了&&故宮的庫房,那裏一般是不讓外人進去的,你是怎麼做到的?進去之後有什麼令你印象深刻的地方嗎?
  N:我反復向她要求,最後她同意了,可能因為我是外國記者,這是一個優勢;而且我報道了&&故宮很長時間,她知道我不會亂寫的。那個庫房一共有5扇門,每扇門的鑰匙都是不同的人保管的。走進去後,走道的兩邊放着許多箱子,有的是木的,有的是鐵的,木頭是首次倫敦展時裝文物的,鐵的是去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時裝文物的,走在裏面很有歷史感。
  B:你剛才簽名的時候寫了一句話—“文物有靈”,這句話在你寫到故宮文物戰時命運時也出現過。你相信 “文物有靈”嗎?
  N:我認為文物絕對沒有靈魂。然而,我後來到台灣採訪了很多所謂的“老故宮”—故宮的文物從北京搬運到南京是1933年,大概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陪着文物最終到達&&的人都叫做“老故宮”—他們都説“文物有靈”。因為老天保祐,所以文物經過這麼多的磨難最後還是平安到了&&。但是,我覺得這只是一個説法,因為他們跟着文物走了太久,所以他們相信文物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對中國人來説,這可能是可以接受、理解的,但是我作為日本人其實沒有辦法接受、理解。在日本,如果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或者是大的災難的時候,我們一定會把文物放下,自己先跑掉。對我們來説,文物當然重要,但是生命更重要。因為日本有天皇制,萬世一係,沒有改變過,天皇不需要什麼文物來證明他們是天皇,他們就和空氣一樣,就是存在着的。但是中國不一樣,改朝換代非常多,尤其漢民族以外的人到中原來,建立一個王朝,他們到底是誰,大家都不知道,怎麼樣才能證明自己是正統的王朝呢?他們學了漢字,學漢文化,還收集文物,以證明自己的正統性。對文物的重視程度,中國是遠遠超過日本的。因此,在“九一八”事變後,故宮決定把文物送到南京去;後來戰爭爆發,他們又決定把文物送到西部。
  B:你為了寫這本書,除了兩個故宮以外,也去了中國的西部……
  N:我最先去的是貴州安順,後來又到了四川樂山,都是故宮文物安置過的地方。樂山因為大佛而出名,這幾年樂山人保護文物的意識也越來越強,他們現在建立了一個很好的陳列館,叫做 “故宮文物南遷資料陳列館”。這不是國家或地方政府建的,是當地的人民捐錢建的。陳列館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戰時故宮博物館”。我寫的是“兩個故宮”,但是我發現樂山還有一個故宮。
  B:其實還有瀋陽故宮,南京博物院也藏有故宮文物。
  N:對,南京博物院很重要,1933年,北京故宮的文物南下的時候,先到了南京,再去的西部,戰爭結束以後,文物又從四川回到南京來了。本來這些文物都應該回到北京去的,但是國共內戰爆發,之後國民黨戰敗,他們從南京博物院把三千箱文物送到&&去了。這是兩萬箱中的三千箱,那麼其他的去哪了?照理當然是新中國成立之後回北京,可實際上運送過程因為國家動蕩的局勢而中斷,兩千箱的文物留在了南京博物院。“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北京向南京要文物,南京方面覺得我們已經管了那麼久,不肯還了,這件事至今沒有解決。瀋陽故宮是金人入關前的皇宮,清朝的行宮……看來我以後要寫一個“五個故宮”了。
  B:你書裏寫到了&&故宮的設計過程,我覺得很有趣。著名的建築師王大閎的設計案因為被蔣介石認為不夠“中國”而落選,此後他設計國父紀念館時,就適當減弱了現代主義風格,加入了中國元素。就你採訪所得,這兩件事有直接關聯嗎?
  N:我沒有直接採訪到他,因為他年紀太大了。最終&&故宮是由王世傑設計的,王世傑是故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他最初是故宮設計案的評審之一。蔣介石對王大閎的方案提出意見後,王提交了自己的方案,我認為這種做法不太好。我不能確定後來王大閎是否因此而在設計國父紀念館時有所妥協,但據王大閎的學生説,這件事對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2013年3月14日,江蘇省南京市,在“故宮珍藏-中國書畫複製精品展”上拍攝的首次來寧展出的“&&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複製品五代畫家巨然的《秋山問道圖》
  B:你前面説到,6月份&&故宮文物赴日展覽,在“立法院”院長的促成下,“翡翠白菜”會去東京兩個月,故宮展覽為什麼會和台灣“立法院”有關?
  N:最早日本方面提出展覽一定要“白菜”的時候,&&故宮馬上就拒絕了。日本方面想要知道原因,但馮明珠院長不回答,説不行就是不行。經過再三追問,&&方面回答説:大陸人會生氣。這個很有趣。經過很多次討論,日本方面又提出了一個方案:我們要把五個很重要的國寶借給&&,交換“白菜”,&&故宮終於同意了。這段可是秘史(笑),我還沒有寫,未來要寫的。東京國立博物館請一個國會議員打電話給王金平院長,要他給馮明珠施壓,馮明珠不得不聽,“立法院”院長的權力還是很大的,所以她最後同意把“白菜”借給日本,但是只能是兩個禮拜,這兩個禮拜如果大家要去&&,會發現“白菜”失蹤了。請不要生氣啊。
  B:你現在回到日本,在《朝日新聞》國際編輯部,你的日常工作是什麼?
  N:我主要負責朝日新聞中文網的工作,向中文讀者報道關於日本的新聞。中國領導人到日本訪問,我們也會報道。
  B:你最近在中國開了一些專欄,是用中文寫的嗎?
  N:如果時間充足的話,我會用中文寫,再找人修改(笑);如果時間不夠,我就用日文寫,請別人翻譯。我最近比較積極地希望進入中國言論界,因為我發現很多在日本的中國人都會很積極地在網絡上發表意見,他們的日文很不錯。而在中國這麼做的日本人,大概只有加藤嘉一先生吧?我雖然不上電視,但是可以寫專欄,除了時政之外,我對青年亞文化也很感興趣,喜歡看電視劇、聽流行歌曲。比如關於很紅的日劇《半澤直樹》,我就能寫一篇文章分析它受歡迎的原因。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美媒:文物市場亂象猖獗 中國文物大量低價流出 2014-04-24
外資拍賣文物仍止步上海自貿區 2014-04-22
文物古建保護不妨嘗試公引民進 2014-03-11
文物修復要修舊如舊帶病延年 2014-02-25
國內博物館文物腐蝕率超50% 2014-02-10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