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列出一類最坑爹的基金,那非指數基金莫屬。指數基金虧損了,投資者還不能夠責怪,因為基金公司這個時候可以堂而皇之地回答你:指數基金是被動投資,跟蹤相關的指數,基金公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控制和指數的誤差,所以虧損並不是基金公司管理能力的問題。
根據CHOICE資訊統計數據,截至今年4月15日,目前市場上共計有333隻(分級基金單獨計算)指數基金,其中315隻成立於2009年以後,但虧損者居多。
具體為,2009年成立的29隻股票型指數基金中,累計凈值在1元以下的達到28隻;2010年成立的45隻股票型指數基金中累計凈值在1元以下的高達41隻;2011年62隻股票型指數基金中虧損的依舊居多,高達43隻。2012年之後成立的100多只指數基金中,因為指數多和市場漲幅較好的中小板相關,其虧損比例才開始大幅降低。
“指數産品本身是中性的,市場的走勢完全決定了指數基金的業績。基金公司談不上主動管理能力,但是發行指數基金代表了基金公司幫助客戶做了一個擇時,但從這幾年來看,擇時非常之難。”某基金公司指數部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而這在銀行渠道人士看來,又是另一種周而復始的現象。
一位賣過多家基金公司指數基金的銀行渠道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稱:你現在能看到一個怪現象,基金公司都在拼命發行指數基金,發行的時候基金公司會給我們講,現在市場處於低點,這個指數基金不錯,然後就是這個指數基金的凈值出現虧損,於是基金公司又開始籌劃發行下一隻新的指數基金,周而復始。
基金公司盡可以把虧損責怪於中國萎靡不振的證券市場,但是對那些實實在在虧損的投資者來説,除了這些正統的理由外,誰能給他們一個交代?
大比例長期虧損
“對那些因聽我演講去買指數基金而虧損的投資者,我是感到愧疚的。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指數部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中國的股市不像美國是單邊上漲的,而且熊長牛短,這就使得和中國主流指數相關的指數基金,在大部分時段都是虧損的。
實際上,這個觀點在2年多以前的2011年12月份,當時還是華夏基金執行副總經理(現為華夏基金總經理)的滕天鳴,在第十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國際論壇上&&,中國股市牛短熊長,市場上共有131隻指數基金,目前有105隻低於面值,八成的指數基金是虧錢的。市場波動使做好指數基金難度增大。
滕天鳴&&,在中國股市的情況是“牛短熊長”,而且“牛短時波動值大,從998點到6000點只需要一年半的時間,從6000點跌到持續在2000—3000點的情況上面有了四五年的時間,這樣很不利於指數基金的推廣”。
在騰天鳴做出上述表態兩年半後,再次查看這些成立數年的指數基金産品,其大面積處於虧損的狀態依然沒有明顯改變。
根據CHOICE資訊統計數據,截至4月15日,在2009年以前成立的18隻指數基金中,除了2007年11月成立的國泰滬深300指數基金和2007年7月成立的瑞福進取以外,其餘17隻指數基金的累計凈值均在1元以上,而這些指數基金基本成立於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漲幅也多在100%到200%間。
而2007年以後成立的指數基金就顯得慘不忍睹了。在2009年成立的29隻指數基金中,除了於2009年9月成立、以中證500為標的的指數基金外,其餘28隻指數基金,無論是以滬深300為指數標的,還是以上證180、深證100、中證100等為指數標的,其指數基金目前均處於大幅虧損狀態,虧損幅度大多數在30%左右。
這種狀況在隨後的2010年和2011年依然沒有得到改善。指數的長期萎靡不振,使得這些指數基金目前的凈值絕大多數在1元以下。隨後的2011年和2012年發行的指數基金,截至目前的虧損幅度依然在9成以上。
而2013年之後發行的指數基金,由於是市場的熱點,比如醫藥指數,比如TMT以及創業板等跟蹤指數的指數基金,使得近一年來發行的指數基金虧損面有了下降。
“這個數據基本反映了指數基金的一個現狀,除非你是2006年甚至以前買的指數基金,否則絕大部分都是處於虧損狀態。這種虧損不但傷害了投資者也傷害了基金公司,最終傷害的將會是公募基金這個行業。”前述大型基金公司指數部人士説。
騰天鳴則&&,指數基金在美國其實不是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70年代就開始有人嘗試做了,但是美國的指數化投資真正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是在90年代,90年代的大牛市,而且是持續的牛市,讓投資者通過指數産品賺了很多錢,從1993—2000年美國指數基金平均給投資者帶來了一個非常好的回報。
“這個回報最後又形成了投資者持續地把這個錢放在指數基金裏面,他們的規模增長率、複合增長率達
到了48%,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數字,連續8年,每年差不多有50%的增長,這是非常大的增長。所以説賺錢是美國指數基金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指數基金大躍進
回過頭去看,中國指數基金的正式大躍進始於2009年。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共計成立了29隻指數型基金,比過去6年成立的總數還多了11隻。
在2008年市場雪崩式的下跌後,2009年中國A股市場出現大幅反彈,由於基金經理對市場的判斷謹慎,最終導致所管理的主動型股票基金,絕大部分大幅跑輸當年的滬深300指數。這種情況下,指數基金毫無壓力的得到了追捧。
以2009年7月成立的華夏滬深300指數基金為例,在短短3天之內募集份額就超過了200億元,使得華夏基金提前關閉申購期。
監管層和交易所也在不同場合開始力推指數基金的發展。2010年3月份在滬港交易所聯合主辦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發展與風險控制”研討會上,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姚剛&&,監管部門將在強化風險管理的前提下,大力推動交易所交易基金髮展。
姚剛説,與國際資本市場相比,我國資本市場中指數基金也取得了巨大發展。去年全年,監管部門一共批了包括ETF在內的29隻指數基金,募集資金1433億元,平均每只基金募集規模要遠遠高於一般開放式基金。同時,去年還推出了ETF聯接基金,這改變了一直以來通過交易所購買ETF的情況,實現了通過銀行也可以投資ETF産品。
而上海證券交易所時任副總經理劉嘯東則公開&&,2010年上交所將繼續從三方面穩步發展ETF市場,而在隨後的8月份,劉嘯東又明確提出,上交所的目標是打造20—30隻ETF,建立3—4隻“航母級”的ETF,規模達到500億元以上,更多的不同風格ETF圍繞在“航母”周圍。
深交所相關人士在公開場合同樣明確&&,大力推進指數基金的發展。
“對基金公司而言,成立指數基金的初衷是完善基金公司的産品線,完善各類型基金的布局,作為投資工具的提供者,公募基金公司希望在投資者需要的時候,能夠提供合適的投資工具。”某大型公募基金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CHOINCE資訊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指數基金最多的基金公司為易方達基金,其旗下共有16隻各種類型的指數基金(分級基金不同份額單獨計算)。
“如果從産品險的角度來看,目前基本完成指數基金大中小盤布局的基金公司共計有三家,分別是華夏、嘉實和易方達基金。”前述基金公司指數部人士説,這兩年傳統的藍籌指數基金錶現低迷,一些創業板和其他行業性的指數基金錶現還不錯。
組合投資新玩法?
而對於目前指數基金虧損者眾的局面,某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指數部人士在和時代周報記者交流時&&:目前指數基金已經陷入了一種非常艱難的境地,指數基金本身是中性的,但是或許基金公司可以做一點主動的事情。
“去年我們公司內部判斷,大盤藍籌會有10%—20%的漲幅,覺得藍籌會有一些機會。但是沒想到創業板漲得那麼好。”前述人士指出。
而對那些長期持有的虧損者而言,“我發現有些投資者被渠道忽悠進來買入之後,有些人已經開始割肉贖回。這對投資者的傷害是特別大的。”前述人士進一步解釋説,這些人沒有投資的擇時能力,更多的是聽從渠道的投資建議買入的,虧損的錢很可能就賺不回來了。
“我們不擔心機構投資者的流失,比如保險(放心保)等一些機構投資者,他們往往有自己的市場判斷和配置策略,以此來決定是贖回還是申購。如果他們判斷市場機會不好,選擇贖回了,那他們還會再回來,但是受過傷害的普通投資者就不一樣了,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的指數基金還處在虧損狀態,這些投資者慢慢地會選擇在虧損的時候徹底離場,他們很可能再也不碰這個東西了。”
一家不願透露姓名的基金公司指數部人士説,我們正在嘗試做一些新的改變,在推一些指數産品的組合,盡力讓指數基金投資者賺錢,或者盡力使其虧損額減少。
“我們是從去年開始做這個工作的,比如説現在貨幣基金不是很熱嗎,我們在渠道建議投資者將資金進行一個資産配置,比如説9成用來買貨幣基金,1成用來買指數基金,按照貨幣基金去年4%的收益率來看,指數基金只有虧損幅度超過36%,整個投資組合才會虧損,而這種幾率只有2008年雪崩式的市場才可能出現。”前述人士説。
“一旦指數基金出現機會,則將大大增厚整個投資組合的盈利能力。因為指數基金的彈性非常大。”該人士説。
據其介紹,去年以來其部門進行了多種組合多種策略的模擬,但是由於風控則不便於公開。“實際上,對於指數基金的困局,有些公司已經開始展開行動,有各自的考慮,比如説易方達基金還專門搞了個易方達指數基金網,但是對整個行業來説,能不能最終突破困局,尚需時日。”
“如不改變的話,那真的只有死路一條。公募基金本身就是個資産配置的工具,必須回到本源上來,進行資産配置。”前述人士補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