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接近監管層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針對銀行理財産品首次購買需要面簽的情況,監管層正在研究,特種理財産品的面簽限制可能會放開,目前正在走流程。這意味着,銀行理財産品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有望破冰。
“隨着各種T+0互聯網理財産品出現,傳統銀行理財産品首次購買必須要到銀行櫃&面簽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銀行理財業務規模擴張,如果監管層徵求意見,各家銀行都會舉雙手同意。”某銀行理財部門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
“購買理財産品需要面簽主要考慮理財業務銷售的風險管理問題,理財業務隨時都有風險,通過面對面評估確認簽字以後,在充分告知後銀行不承擔相應的責任,但如果沒有充分告知,就會加重客戶投訴的風險。”上述接近監管層人士&&。
據了解,現在部分銀行櫃颱風險評估存在走過場的情況,記者日前在某家股份行購買理財産品時發現,理財客戶經理對客戶做風險評估時間很短,幾分鐘即完成。
年內或先放開低風險産品
“銀行理財産品很複雜、類別很多,可能會針對部分産品或某一類産品先放開(面簽),要看相關管理部門的風險評級,如不管控好就會出現系統性風險。預計在收益穩定、風險較低的理財産品中首先放開,今年應該有希望。”上述接近監管層人士稱。
據了解,銀監會在《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銷售管理辦法》中強調:“商業銀行應當在客戶首次購買理財産品前在本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風險承受能力評估依據至少應當包括客戶年齡、財務狀況、投資經驗、投資目的、收益預期、風險偏好、流動性要求、風險認識以及風險損失承受程度等。”
銀行人士普遍認為,銀行理財産品在互聯網理財品大規模問世後顯得有些遜色。除了要求5萬元的最低購買門檻外,另一原因便是銀行理財産品“面簽”規定難以逾越。
為了方便客戶,增強競爭實力,目前銀行在本行網站上都會挂上一些銀行理財産品信息,客戶也可以通過網銀購買,但理財産品旁邊都會標注:網銀購買理財産品限於最近一年已在本行櫃面進行了風險評估的客戶。
此前,一些銀行也專門推出了網銀專屬理財産品。昨日(3月17日),記者致電某大行客服人員,該客服&&,即使該行推出的網銀專屬理財産品,首次購買也需要在櫃&面簽後才能購買。
部分銀行風險評估“走過場” 按照相關監管規定,各銀行在執行過程中應該嚴格按照要求對首次購買理財産品客戶實行櫃&面簽。不過,上述銀行理財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客戶在櫃&做評估基本都是草草了事,主要是為了不觸犯監管規定。
記者日前在某股份行體驗了櫃&評估,該行工作人員提供給記者幾張風險測評表,當記者填寫完成後工作人員才發現表格是已過時效的舊版本,於是重新讓記者填寫新版本,而且時間很短。
國元證券理財研究員盧羽佳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銀行理財産品首次購買需到櫃&面簽主要是確保安全性,確認個人是在銀行開的理財賬戶,並提供身份證,當場拍照等,網上則很難保證類似櫃&面簽的安全性。雖然,有些網點風險評估草草了事,但賬戶安全還是很有保障。
然而,在銀行人士看來,客戶在櫃&面簽也未必會認真閱讀風險評估。互聯網金融是一個趨勢,而面簽過了並不意味着使用網銀就安全了。對銀行而言,客戶首次購買銀行理財産品需要到櫃&面簽與購買基金等産品的要求有些不對等,基金産品購買就可以直接在網上完成。
可增加銀行理財品競爭力
盧羽佳&&,如果放開理財産品面簽制度,影響不會太大。第一次購買理財品去一趟網點並不是很麻煩,只是開通銀行賬戶比較麻煩,如果能在網上開戶就比較方便。
“但不可否認的是,隨着互聯網理財品不斷涌現,銀行理財産品有一個進入門檻,如果放開首次購買理財櫃&評估可以增強傳統銀行理財産品的競爭力。現在,銀行最大的一個放開是有一些理財産品向開放式發展,可以提前贖回,與之前相比這是最大的創新。”盧羽佳&&。
上述銀行部理財人士則&&,銀行網點運營成本比較高,客戶也變得不願意跑網點,如果實現網簽購買理財産品,對後期的金融創新有很大幫助,同時還可以減少流動中的現金,對反洗錢等也有幫助。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銀行理財産品首次購買需到櫃&評估規定,暫時不宜放開。因為,客戶對購買銀行理財産品內在的風險、原理現在還不是很清楚,常常將理財産品錯誤理解為存款、類存款産品。如果不通過櫃&進行風險評估,銀行對産品的風險無法當面提示,客戶一般不會仔細閱讀網絡文字,即使電話或其他方式都很難充分解釋銀行理財産品的原理、風險、預期收益率等,銀行也很難獲取充分的依據證明已經對客戶進行了充分的提示。
奚君羊&&,目前情況下櫃&面簽比較穩妥,隨着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産品理解度不斷提升和熟悉,以後可以逐步放寬。
更迅速、更便捷閱讀深度解析、分享新銳觀點,請掃描二維碼,關注經濟參考報微信公共賬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