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銀行理財能力排名報告》顯示,銀行理財産品的發行規模已超過56萬億,發行數量達56827款,創下歷史新高。和屌絲化的餘額寶等産品相比,銀行理財産品算得上不折不扣的“貴族”,資金門檻動輒就是5萬元起步。對於普通的工薪階層來説,5萬元不是個小數目,何況銀行理財産品的流動性也一般。
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歷史悠久的銀行沉澱了大量客戶,銀行理財産品自然近水先得月。中國基金報記者調查採訪了20位做過或正在做銀行理財的投資者後發現,選擇哪家銀行購買理財産品,主要還是習慣,多數人會選擇工資發放銀行;年輕人絕大多數選擇股份制銀行,老年人則偏好國有銀行。很少有投資者對比多家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情況並據此調整銀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各行之間收益率差別不大,除了城商行外,一般不會超過1個百分點,而來回跨行轉賬的費用也不低,為追收益頻繁換銀行不見得划算。同時在一定時點,誰也不知道哪家銀行會發行超高收益的産品。
在移動互聯網把世界夷為平地之後,銀行理財産品不得不屌絲化了,興業銀行就在近期推出了一款1000元起步的理財産品。屌絲化的另一個原因是,“貴族”的收益率吸引力有限。事實上,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整體趨勢走高,2009年之後也沒有發生過虧損。不過,餘額寶、理財通等屌絲“寶類”産品收益率甚至較高,而且資金門檻低、流動性好,銀行客戶反水的情況頻繁出現。在中國基金報記者採訪的20位投資者中,除了4位老人,其餘16位都聲稱已經反水或即將反水。
申購體驗:
風險評估測試走過場
本來是貴族化的風評測試程序,原以為要一絲不茍地執行,實際上操作起來都隨意不拘如屌絲,甚至不需要投資者本人操作,而由客戶經理操刀即可。
根據這些投資者的描述,各家銀行購買銀行理財産品的流程基本沒什麼差別,除開立賬戶、申購産品資金5萬元起步外,首次購買銀行理財産品時,均需要到網點櫃&進行風險評估測試,之後就可以選擇理財産品購買。
受訪投資者中,年輕人基本都是主動開通理財功能,而40歲以上的投資者,不少是因為銀行客戶經理的勸説。不管屬於哪一類投資者,他們對於銀行風險評估測試,基本都認為是走過場。
上海某諮詢管理公司職員陸先生就認為,風險評估挺沒意義的。他在浦發銀行做風險評估時,就是填資料,客戶經理其實沒有講解風險評估的內容,主要是問他準備買哪款産品,並推薦産品。他説,其實就是手抄資料以及簽字,沒有實際意義。在上海某公關公司職員游先生在興業銀行做風險測評時,也與陸先生有類似經歷。
保定退休居民裴阿姨去建行打工資單時,銀行客戶經理推薦了一款收益又高又保險的産品,並要求做風險測評。當裴阿姨看到資料上提示的理財有風險字樣時就不想做,但客戶經理&&這就是一形式,並替她做了操作。目前裴阿姨一直擔心,會不會哪天理財虧了,銀行就拿這個測評説是她自己要做的。
此外,兩位河南農行客戶也&&他們並沒搞明白做風險測試的意義,一位東北的投資者在工行買理財産品,也有這樣的經歷,認為這個測試其實有。
點評
調查中發現客戶反映銀行客戶經理宣傳銀行理財産品保本保收益的現象普遍,雖説在眾多理財産品中,銀行理財産品相對穩健,很多産品能實現保本保收益,但其實並無保本條款。並且,做風險評估測試的目的是為了衡量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從而輔助客戶選擇適合自己風格的理財産品,但被調查對象普遍反映這僅是形式。如果將來客戶申購結構性産品或其他風險性銀行理財産品,這是否能作為真實的風險體驗?
渠道體驗:
不同渠道有專屬産品
過去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産品必須親臨銀行櫃&,後來放寬到網上銀行也能購買,現在更是“王謝堂前燕,飛入百姓家”,身段放得更低,各種銷售渠道都能買到。目前主要有銀行櫃&、網絡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微信的廣泛應用,又增加了微信銀行渠道。
投資者要注意的一點是,不同渠道理財産品並不完全相同,比如針對網銀和手機銀行一般有專屬理財産品,通過其他渠道是買不到這類産品的,需要客戶在查詢理財産品信息時注意看是否是專屬。
北京一網站編輯葛小姐之前用工行網銀申購理財産品,現在改做紙黃金。她總體感覺産品安全,使用也算方便。或許是她網站工作的緣故,感覺網銀頁面沒有設計感,而且客服標示沒有放在顯眼位置,不熟悉的人要找半天才能看到。此外,有一段時間工行網銀不支持火狐瀏覽器。北京某財經類雜誌記者郭先生在平安銀行和民生銀行都購買理財産品,並且都是用手機買,整體感覺方便,就是平安手機銀行上理財産品沒有搜索功能,而民生銀行就有搜索功能。
北京某第三方理財公司顧問楊先生在中國銀行買理財産品,他認為中行網銀體驗較差,升級慢,對新升級的瀏覽器往往不能立即兼容。詢問客服,客服就建議卸載用低級版本瀏覽器。
公務員周小姐在招行買理財産品,發現招行理財産品太難買了,發行當日晚一會就買不到,她希望網銀能有預約功能。
點評
調查中發現,年輕人多用網銀、手機銀行渠道申購,年齡大的人喜歡通過櫃&和電話銀行,微信銀行在接受調查的這些人中尚無使用,主要是擔憂安全性。調查中還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年齡大的人喜歡去櫃&購買,不僅僅是因為對網絡不熟,還有很大程度是想找人説話,而且現在銀行客戶經理服務態度親和,讓老年人心理上有被尊重感。
對於葛小姐和楊先生反映的工行和中行瀏覽器不支持的問題,記者諮詢銀行,銀行稱往往在網銀升級時可能會出現類似問題,當出現這種問題時,只要修改一下兼容性設置就可解決。
産品體驗:
壓縮産品空檔期
通常,從銀行理財産品系列名稱上,很難判斷出産品類型和風險程度,産品介紹也較模糊。不過,體諒到屌絲銖鎦必較的特點,銀行理財産品開始去“貴族”化,儘管仍然保留着面目模糊的産品名稱,但已注意到壓縮産品空檔期以提高資金收益率。
銀行理財産品通常是按系列推出,在一個系列下可以推出多期産品。而且銀行理財産品類型的劃分一直沒有統一標準,從産品系列名稱上,投資者很難判斷出産品類型和風險程度,比如工行的“步步為贏”、建行的“利得盈”和“乾元”、招行的“鼎鼎成金”系列等,從名字看,投資者很難知道是什麼産品。
另外特別要注意的是,銀行之間産品的空檔期不同,壓縮空檔期,可以提高資金收益率。空檔期是指産品不能産生收益閒置的時期,有兩個節點,一個是買入時,以預約買入方式,在産品成立前這段時間,資金不能算存款利息也不能進入收益期,另一個節點是産品到期後資金入賬時間拖拉或者是後續産品跟不上。
現在不少銀行陸續推出理財夜市,理財夜市一般的營業時間是晚上八點到十二點,具體要看各銀行公告時間,客戶可以登陸網銀或手機銀行直接操作,傳統的理財産品有2個工作日的認購期,而理財夜市産品在購買後第二天就可以起息。
某報社經營人員李先生在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都買産品,招行的理財産品到期後錢自動到賬,不用特意想著,而民生銀行要是不贖回,就自動滾至下一期。而他並不清楚自己買的是滾動産品,每次想起來贖回時,都過了時期,只好繼續滾動。
北京某財經類雜誌記者郭先生認為,買銀行理財産品最大的問題就是空檔期,他有幾種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第一種方法,買到期日那天晚上的理財夜市産品,第二天就能算收益;第二種方法,如前一期産品在這月5號到期,就買最後銷售日是5號的新産品;第三種方法,在前述兩種都沒有的情況下,而且收益還不高的話,就買餘額寶一類的産品。
裴阿姨在建行買過的産品都實現了收益,收益雖然也不算高,但高過存款吧。對於這些理財産品的收益,她的滿意度比較高。
某軟體公司銷售人員張先生在中信銀行買的5萬起步理財産品,但5萬起買的産品收益率在市面上不算高,還是資金級別高的産品收益率高,而且5萬起的産品有時候會很少。他認為,還不如買現在正火的“寶類”互聯網理財産品。
上海某高校大學生劉先生説,他父親去交通銀行存錢,在客戶經理勸説下申購了“得利寶”,他上網查詢,只知道是一種理財産品,但並不清楚具體是什麼,詢問工作人員後知道可能要收70元管理費。到底能不能如客戶經理所説,不耽誤取錢還能有超越活期存款的收益,只能拭目以待。他認為,餘額寶會火起來一點都不奇怪,關鍵是簡單!
一家外企工作人員任小姐認為,銀行理財産品説明書太複雜,看不懂。她在光大銀行就根據收益高、期限短的特點來買銀行理財産品。她正在考慮買餘額寶,因為還算能看懂,收益看起來也不低。在這20位投資者中,因為覺得銀行理財産品説明書太複雜、收益也不是很有吸引力,而準備轉投寶類産品的投資者不止任小姐一個人,就有3位招商銀行的客戶,雖然認同招商銀行的不少服務,但是認為理財通、餘額寶好像更有吸引力。
北京某公關公司職員陳女士説,以她的資金量,以前6%收益的理財産品基本都輪不到她買,但餘額寶之類的産品出來後,居然接到招行電話,詢問3個月期6%收益的産品要不要買。一位工行投資者也&&現在接到的理財産品推薦電話比之前好像要多。
北京某律師事務所律師謝先生説目前暫時不買銀行理財産品了,改做餘額寶理財産品,因為覺得銀行理財産品資金起點高、流動性差一些,而且春節後收益率也不算高了。前一陣工行客戶經理給他打了電話,説把資金都轉到餘額寶裏風險太大,對此,他不置可否。
點評
在調查中,普遍反映銀行理財産品介紹看不懂,現在是因為覺得銀行安全保險,所以會買。而且在買了之後,如果不去查看産品,基本記不得自己買的産品名字,只知道是幾個月期、預期收益多高、是否保本保收益型産品。
在看不懂産品介紹的情況下如何選擇理財産品?調查對象分享了一些心得:一、甭管他叫什麼名字,先找理財經理問清産品風險等級和收益類型,看是否適合自己;二、看清類型,這裡説的類型,不是通常説的産品投資類型,而是産品期限,是滾動型産品還是一期産品到期自動回賬的産品,因為在滾動型産品下,如果要想贖回資金,就需要特別注意每期到期時間,而很多人都會因此造成資金浪費;三、注意盡量減少産品的空置期,在産品到期前,提前諮詢理財經理,是否有能最短時間接上的理財産品。
採訪中發現,一個新變化是,餘額寶、理財通等互聯網金融産品的出現給銀行理財産品帶來巨大挑戰,40歲以下調查對象普遍稱已經或準備要暫停銀行理財,轉戰“寶類”産品。
更迅速、更便捷閱讀深度解析、分享新銳觀點,請掃描二維碼,關注經濟參考報微信公共賬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