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引領風氣之先的第一家銀行版P2P——招商銀行小企業E家金融服務平台,在暫停3個月之後日前高調重啟,引起市場的關注,平台上推出的産品也很快被一搶而空。不過,業內分析師在比較之後發現,與民間諸多P2P平台相比,招行版P2P在産品設計上缺乏新意,更多的是銀行現有業務搬到互聯網上來做,而項目信息透明度差、收益缺少競爭力、風險相對較高等也引發了市場的關注。
收益率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招商銀行小企業E家金融服務平台顯示,招商銀行P2P自重啟以來,其預期投資收益率一直維持在6.8%-7.5%之間,最近幾期徘徊在7%左右。而資料顯示,從去年5月到12月,全國P2P網貸平均綜合年利率為25.06%(該綜合年利率,剔除秒標,包括了借款標的各種獎勵)。全國P2P網貸平均綜合年利率,按借貸期限分類為:1個月內27.01%,1至3個月29.31%,3至6個月23.29%,6個月至1年19.47%,1年以上10.9%。站在投資人的角度來看,與行業平均水平相比,招行P2P産品並無吸引力。
顯然,大部分投資人是衝着招行的金字招牌,接受了比行業平均水平低得多的收益率。對此,銀率網認為,儘管招行負責對項目融資方的資質進行審核,且還款來源是融資方的未到期應收賬款,但實際上,招商銀行在項目融資方和投資者之間,只是提供平台以及相對有限的風險控制,如若融資方不能如期還款,招商銀行是不承擔任何責任的。
産品信息透明度有待提高
招行小企業E家金融服務平台雖然被譽為首家銀行版P2P網貸平台,但從模式上看,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網貸P2P平台。
目前,招行P2P的項目透明度很低。從招商銀行小企業E家金融服務平台上,只能找到對投資項目的介紹,簡單顯示融資方所屬行業,而對融資方的資質、條件、地區和費用等情況卻沒有披露,即使客戶通過在線諮詢也無從得知。
而與招行相類似的民間P2C網站上,對投資項目標的的描述、擔保機構簡介及擔保意見、資金用途、還款來源和風險控制措施等情況,都會在投資標的上做詳細説明,這就能讓投資者有更清楚的了解,能更好地讓投資者自己做出判斷。而“招行小企業E家”平台只是很簡單的文字説明,投資者更多是基於對招商銀行的信任。
投資者的信息完全不對稱,只能選擇相信招行對融資方的審核以及風險控制。招行既不承擔任何的資金擔保作用,那麼在項目結束後,招行是否對融資方像銀行貸款一樣做貸後跟蹤,以保證資金的實際用途以及控制未來的還款風險呢?這些情況投資者都不得而知,這讓投資者如何完全信任招行的風險控制呢?
融資門檻高,中小企業夠不着
現階段,招行P2P項目的信息透明度較低,業內專家認為,這或歸因於招行P2P項目所消化的大多還是招行的線下存量客戶。站在融資人的角度來看,招行P2P的融資成本雖然不高,但此融資途徑對於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説,並不適用。
且不論這種來自線下、再通過營業網點進行核實的經營模式讓融資所覆蓋半徑變小,更重要的是,它只適用於在招行有對公賬戶的中小企業。從近幾期的投資標的金額來看,最少的融資金額要96萬,更多的是在幾百萬到一千萬。另外,從已經融資成功的標的看,融資期限多在3個月左右,且都是以應付賬款做擔保,具體應是以銀行承兌匯票做擔保,借貸資金更多是做企業短期流轉。相對中小企業來説,門檻還是偏高。綜合來看,雖然招行P2P號稱面向小企業,但從經營模式、融資期限和擔保物看,並不適用於大部分中小企業。
銀率網分析師指出,真正意義上的網貸P2P平台,是通過互聯網最大限度地減少信息不對稱,讓融資服務更加透明,來降低融資者的成本、降低融資的門檻。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招行小企業E家”,會發現它雖然形式上通過互聯網實現資金供給和需求者間的信息對稱、資金互補,但在操作模式上,招行P2P平台更多還是依靠線下,利用互聯網,整合線下融資方,相當於把傳統的信貸業務搬到互聯網上,並未體現互聯網金融的真正意義,也無法解決更多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説,招行小企業E家金融服務平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