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伊始,基金經理離職潮再起,不少2013年的績差基金經理下課走人。然而最值得注意的是東吳行業輪動,該基金5年來有4年業績排名倒數,且近3年連續墊底。儘管其基金經理終於換人,投資者或將能看到一絲回本的希望,但不得不讓人質疑的是,在連續墊底的這幾年裏,基金公司為何無所作為?
績差基金經理領銜變動潮
年初往往是基金業人事變動的高峰期,不過2014年的變動規模與頻率卻遠超以往。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截止1月28日,已有超過100條包括增聘、解聘在內的基金經理變更公告發出,如1月18日就有超過15份人事變動公告,近期也是一日內數條,而在2012年同期和2013年同期,僅分別有約40條和50條人事變動公告。基金業人事變動高潮再起。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人事變動潮中,有不少2013年績差基金經理的身影。如2013年排在股票基金倒數第2的東吳行業輪動、倒數第4的中歐中小盤、倒數第5的工銀瑞信紅利,混合型基金中倒數第10的交銀穩健等基金均“下課”換人。
作為2013年績差基金的代表,中歐中小盤是一顆迅速隕落的明星。2012年初王海出任中歐中小盤基金經理,在年末的反彈行情中,憑藉對地産股的重倉持有,該基金躋身同類基金前三甲。2013年該基金延續前一年的持倉思維,重配地産股,前三個季度地産板塊的持倉佔比均在8成以上,且倉位一直保持在90%以上。日前出爐的四季報顯示,該基金去年四季度將倉位下調了10個百分點,地産板塊佔凈值比也降至75%。但由於地産表現毫無起色,該基金凈值全年下跌22.59%。
從其規模變化來看,或許有不少投資者跟前任基金經理一樣篤信地産板塊的潛力。2013年一季度,在前一年季軍的光環下,該基金份額增長近7成,達5.67億份。儘管2013年一季度該基金業績就墊底,但在二、三季度,其份額仍然連續以10%的規模增長。不過,地産板塊一整年都沒有跑出像樣的行情。在此背景下,2014年伊始其基金經理就下課走人。
東吳行業業績連續墊底
上述績差基金中,東吳行業輪動基金經理的更換尤其讓人感嘆。
1月24日,東吳基金連發三份基金經理變更公告,其中包括業績倒數的東吳行業輪動,原基金經理任壯離任,由旗下老將劉元海接管該基金。
受累於資源股的下跌,2013年資源主題基金錶現差無可厚非,而東吳行業輪動的配置使它儼然就已變身資源主題基金,前三個季度採掘板塊一直是其第一大重倉行業,佔比最高時曾達49%。而四季報顯示,該基金期間迅速調倉,將三季度末還持倉達6.7億元的採礦業減得一分不剩,並大舉加倉製造業和金融業,兩行業的持倉市值均較三季度幾乎翻番,前十大重倉股大換血,與此同時,其倉位由93%降至76%。
不過,從業績上來看,儘管金融和製造業在四季度表現並非最差,但或許是由於調倉時間過晚,東吳行業輪動四季度的表現同樣墊底同類基金。全年該基金凈值下跌26.13%,其份額也由2012年年末的31.33億份降至2013年末的21.64億份。
值得注意的是,東吳行業輪動成立於2008年,其原基金經理任壯於2009年初上任,該基金在其管理的5年裏共有4年在普通股票基金排行榜上墊底,2009年排名倒數第7,2011年倒數第6,2012年倒數第33,2013年則倒數第2。
2009年至2012年,該基金合計虧損7.8億元,卻照常收取管理費1.38億元,而2013年全年則虧損4.5億,基金管理費雖還未披露,但無疑仍會一分不少的提取。
儘管原基金經理已下課,但值得深思的是,首先,基金管理人拿投資者的錢去投資,基金連年虧損墊底,基金公司管理費照收,基金經理年薪照拿,這顯然不公;其次,就算業績再差,基金管理人大不了也是拍拍屁股下課走人,然而投資者的血汗錢卻如滔滔江水東流去;第三,在長達5年的時間中,該基金就有4年被貼上了倒數的標籤,且近3年是連續墊底,基金經理投資能力有限就罷了,試問基金公司幹什麼去了?為何不提早考慮增聘甚至更換基金經理?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何在?
任壯離任後,東吳老將劉元海接管該基金。資料顯示,劉元海於2004年加入東吳基金,目前除東吳行業輪動之外,劉元海還管理東吳內需增長混合、東吳新産業精選,這兩隻基金規模均不足7000萬元。其中東吳新産業去年凈值漲幅為33.01%,成立於2013年1月的東吳內需增長表現也不錯,不過一拖三之後這位老將要將東吳行業輪動帶出5年4次墊底的泥潭仍然是壓力不小的,何況之前管理的兩隻基金的規模總和,也遠小於東吳行業輪動,管理的規模大幅增加之後,業績如何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