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資料照片 |
天弘基金僅憑一隻貨幣基金就成功奪下了華夏基金規模“霸主”地位,2500億元的規模足以昭示互聯網金融的巨大能量,而這也正吸引着包括騰訊在內的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蜂擁而入,阿里和騰訊的這場貨幣基金“爭戰”也一觸即發。然而,喧囂背後,也有越來越多的基金行業人士開始冷靜思考“觸網”的未來。
餘額寶2500億元“逆襲”
來自支付寶的數據顯示,截至15日15點,餘額寶規模已超過2500億元,客戶數超過4900萬戶。相比2013年年末1853億元的規模,15天時間,餘額寶的規模就凈增長了35%,用戶數新增600萬戶,平均每分鐘凈申購300萬元,增長勢頭超過了此前任何一個時間段。從2013年6月17日正式上線至2014年1月15日,天弘基金僅用了200多天的時間就實現了從2012年底第50名到如今國內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的突破,這也是所有基金公司望塵莫及的。國泰君安證券董事長萬建華&&:“餘額寶的成功,與其説是天弘和阿里創造了一個貼心的産品設計,倒不如説是市場和用戶自己做了一次滿意的産品選擇。而這種選擇,就如哈耶克所下的那種‘自生自發的秩序’,是最有效率、最有活力的一種天然機制。”
對於未來餘額寶的規模容量,天弘基金也保持了較為樂觀的態度。天弘基金副總經理周曉明&&,貨幣基金的管理難度主要是流動性和收益性的關係。管好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也會好,流動性管理是主要挑戰。天弘增利寶的客戶定位於大量普通的個人客戶,客單量小,行為比較分散,匯集成可預知、可預測的數據,“借助大數據分析,我們相比於傳統貨幣基金來説,對流動性把握更為準確。隨着規模加大,一方面,流動性管理難度會加大;另一方面,規模大的貨幣基金議價能力也會比較強。我們在流動性管理和大數據支持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與投資能力匹配的規模還有相當的容量。”
類餘額寶叢生 騰訊蘇寧加入戰局
而餘額寶的成功引發了市場上大批同行的跟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僅直接取名為“寶”的理財産品已達到20余只,而在操作模式上也都類似餘額寶。
15日晚間,微信版餘額寶“理財通”悄然上線,華夏基金拔得頭籌。據悉,微信此次共將和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和匯添富基金四家大型基金公司合作,屆時在微信“我的銀行卡”中給予理財通入口。微信“理財通”推出後,通過與微信支付接入的13家銀行儲蓄卡,可直接購買包括理財通項目內的理財産品。目前微信已與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大銀行及包括招商、浦發、光大、興業、平安、中信在內的股份制銀行共13家建立了合作關係。一位接近財付通的人士介紹,微信理財通的申購起點幾乎是零門檻,此外,騰訊公司也將支持理財通實現不限額的T+0贖回。而最近備受爭議的收益補貼方式方面,有財付通人&&將通過其他方式,爭取給用戶更多的回饋。
除了阿里和騰訊兩大巨頭即將開始的“圈錢”大戰,本週正不斷轉型創新的電器零售商蘇寧雲商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蘇寧雲商)也加入戰局,向市場推出自己的餘額理財産品。蘇寧雲商發布公告稱,其下屬子公司南京蘇寧易付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已獲證監會相關批准,將聯合廣發、匯添富基金公司推出餘額理財産品“零錢寶”,並在15日正式上線運營。據介紹,“零錢寶”理財産品是將合作基金公司的基金直銷系統內置到易付寶中,易付寶和基金公司通過系統的對接為用戶完成基金開戶、基金購買等一站式的金融理財服務。而相較於市場同類餘額理財産品,公司相關人士介紹説,“零錢寶”通過引入競爭機制,保持基金公司力爭更高收益的積極性,從而讓用戶獲得更高收益。
同質化加劇引行業“反思”
互聯網理財的爆發引來了眾多參與者,而拼收益、同質化的産品競爭也愈演愈烈。目前來看,三大BAT巨頭和第三方理財公司推出的産品基本都是貨幣基金産品,操作模式也類似,獲得的規模也遠不及餘額寶,而擁有幾億客戶的微信在加入戰局後的“攬財”效果也有待於觀察。另外,監管層對於互聯網基金銷售的監管也日趨嚴格,高收益補貼日漸淡化之後,市場格局如何變化也是未知數。
而互聯網金融將給基金業帶來新一輪洗牌已成為行業共識。“不談互聯網金融已經落伍了。”在近日由和訊網主辦的“第十一屆中國財經風雲榜”基金業分論壇現場,不只一位嘉賓表達類似的觀點。但是在對互聯網金融的理解上,各位嘉賓卻各有自已的一番看法。天弘基金副總經理周曉明&&,互聯網金融不是簡單的金融和互聯網的一種普通合作,也不是説把傳統的金融産品拿到互聯網上賣就是互聯網金融。它是一種跨界創新,是一種化學反應,是一種新的業態。而廣發基金電子商務部副總經理劉文紅&&,互聯網金融或者説互聯網企業進入到金融領域實際上給所有的基金行業一個平等的機會,對基金行業未來會造成新一輪的洗牌。接下來哪些公司能夠更好地轉變思路,能夠更好地在內部組織資源,滿足用戶的價值,這些公司一定會在未來的經營中獲得更好的市場。
“仔細分析一下現在市面上的互聯網金融産品,會發現其實並沒有什麼創新,只不過把互聯網作為了一個新的銷售渠道,從而吸引了大量從沒有接觸過基金産品的小額投資人。作為跟隨者,我們公司也主動出擊,接觸了一些互聯網金融的潛在合作者。喧囂過後,我也在想,基金公司在這場狂熱中的邊界在哪,我們在其中到底該如何定位?”興業全球基金副總經理徐天舒近日撰文指出,基金公司集體觸網,前景似乎並不那麼美好。基金公司投身互聯網金融必須有自己的邊界——那就是認清自己在産業鏈的位置,堅守資産管理這個能力圈;不四處撒網,只找靠譜的互聯網企業深度合作;各種網店、各種平台,能外包的盡量交給專業的公司來做,絕不盲目擴張。
徐天舒指出,互聯網企業的特點是先大手筆投入建立平台,同時廣撒網,期待撈到一條大魚。而對基金公司來説,廣種薄收的後果就是IT投入大,每個項目都要上專門的模塊,很多項目可能火了一陣後就不死不活了,但是不管還剩幾萬塊的保有量,這些模塊都需要後&一直投入人力物力來維護。
在盈利方面,目前互聯網主推的幾乎都是風險小的貨幣基金,徐天舒指出,手續費和管理費加起來只有0.56%,能分的蛋糕實在太小。能夠賺錢的唯一指望是做大規模,可見最後能在互聯網熱潮中賺到錢的只能是少數幾家基金公司,其他的就都是“陪太子讀書”了。另外,基金公司還面臨着人員結構和發展重心變化的衝擊,以及渠道過度延伸的風險,而“無風險産品”帶來是客戶轉化率轉換成高風險産品也面臨很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