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單“迷你”基金成功轉型花落大成,這意味着那些掙紮在“清盤線”上的小基金的轉型大幕正式開啟,而通過自購、幫忙資金等高成本方式維繫迷你基金生存的方式,或將逐步成為歷史。
基金的“小時代”
基金業“規模爭奪戰”越發激烈,這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迷你基金”批量現身,隨着部分基金規模的持續萎縮,觸及“清盤線”的基金也大幅增加。
據相關規定,開放式基金的合同生效後,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産凈值低於5000萬元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及時報告證監會;連續2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向證監會説明原因和報送解決方案。
而就在2013年三季度末,規模低於5000萬元的基金還只有35隻,短短一個季度之後,這一數據就攀升至了58隻,其中偏股型基金居多。
具體來看,上述58隻基金中包括32隻股票型基金和6隻混合型基金,此外還有17隻QDII基金、2隻純債基金、1隻保本基金和一隻貨幣基金。
難以啟動的清盤機制
隨着基金公司“跑馬圈地”越演越烈,“迷你”基金批量出現已經成為常態。雖然監管層鼓勵基金公司建立基金退出機制,但目前尚未有小基金選擇清盤或者合併作為退出機制。
“公募基金5000萬元的資産凈值往往被視為公募基金的清盤紅線,實際上面臨清盤的基金遠遠不止這個數量。”業內人士透露,基金公司為了避免尷尬或出於營銷目的,往往會季末對這類基金進行衝量,通過自購、幫忙資金等方式維繫其生存,避免其低於清盤紅線,但成本非常之高。
一位業內人士坦言,如果以清盤方式退出,則涉及股票大筆出售等問題,可能會損害投資者利益,更為可行的方式應該是採取基金合併的方式。不過,誰都不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不過,合併清盤在國外成熟市場則非常常見,根據上海證券統計,2011年美國新成立的共同基金有580隻,後來進行合併的基金有292隻,清盤的基金數量達到194隻,兩項合計佔比高達83.8%。
轉型成為突破口
相對於合併清盤,基金公司開始尋求另一種出路,即轉型為更符合市場機會的基金品種。隨着大成中證500滬市ETF聯接基金轉型議案獲得持有人大會通過,這意味着迷你基金轉型大幕實質性開啟。
大成基金昨日公告稱,旗下大成中證500滬市ETF聯接基金持有人大會表決結果,該基金轉型議案獲得通過,此次共有54.53%的持有人參與表決,同意票佔98.63%,此次會議結果將報送證監會予以核準並最終生效。
據悉,大成中證500滬市ETF聯接基金轉型為大成健康産業股票型基金。此外,長盛基金此前也發布相關公告,擬將旗下主投泛資源的周期行業基金長盛泛資源變更為主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股票基金。
除了偏股型基金紛紛謀求轉型外,部分“迷你”債券型基金也蠢蠢欲動。如長信基金昨日發布召開長信中短債基金持有人大會公告,擬將“長信中短債證券投資基金”變更為“長信純債壹號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投資範圍及相關事項做相應變更,這意味着長信中短債基金成為第一隻提出主動轉型的迷你債券基金。據悉,長信中短債基金去年底凈值規模僅4200萬元左右,低於5000萬元的清盤警戒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