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財經事務和庫務局局長陳家強1月13日在亞洲金融論壇後確認,基金互認已被列為特區政府今年最重要的金融項目之一,料兩地監管部分不久會有定案,相信“年內有好消息”。
一位香港本地銀行的消息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具體到銷售框架,兩地基金互認初期或只對港元和美元開放申購及贖回,暫不接納以離岸人民幣購買。簡單來説,基金互認採用傳統的QFII額度模式,短期對現有RQFII産品的衝擊有限。
12月4日,中國證監會基金部副主任徐浩曾在香港披露,內地與香港的決策機構已就互認基金範圍、准入條件、互認審批等六大範疇達成了初步框架;互認進入了“最後衝刺”。
上述人士&&,消息出來後,境外基金北上內地的積極性明顯強於中資金融機構。一方面,只接受以港元、美金申贖,再加上設有額度管制,相當於QFII和QDII的擴容,機構擔心無法大規模接納零售客戶;部分機構也擔心同係競爭會打亂境外子公司的部署。
業內流傳,獲准在內地銷售的基金將不包含中資金融機構在港發行的境外産品,加上RQFII基金存在收益偏低、成本較高的問題,市場一度擔心基金互認將直接導致RQFII業務“夭折”。
國泰君安資産管理(亞洲)董事總經理袁軍平接受訪問時&&,目前市場上不少投資移民基金專門為內地投資者定制,中資在港機構不應被排斥在基金互認之外。據不完全統計,在全部68隻合資格的集體投資計劃(CIS)基金中,多達17隻由內地機構在港註冊併發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就此向港府內部人士求證,得到回應稱:基金互認初期所設定的額度、範圍和外匯限制主要基於實際操作中所存在的風險管理,並不是為了保護RQFII,也不會特意排斥某特定類型的發行機構。中央政府旨在循序漸進地開放雙向資本流動,相信離岸市場有足夠的市場深度同時容納RQFII和其他在岸基金。
眼見香港市場的先發優勢逐漸消失,多家中資機構紛紛開拓國外市場。1月10日,南方東英在倫敦推出歐洲首只RQFII
A股ETF;早前,嘉實國際和德意志合作在美國推出了一系列A股ETF,涵蓋7隻行業基金和1隻滬深300指數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