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萬達在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以2800萬美元拍得畢加索油畫《兩個小孩》,據外媒報道稱,此舉引發全球收藏界的關注,認為中國投資者開始將西方藝術品納入投資範圍。
反觀國內藝術品市場,依然處於調整期。調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給信託帶來壓力,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大量發行的藝術品信託從2012年下半年起就開始遭遇藝術品市場衝高回落的寒流衝擊,所投資藝術品出現大幅縮水,更關鍵的是絕大多數的藝術品信託産品在2013年都已經或即將到期,在藝術品大幅縮水情況下,證券時報記者經採訪調查發現,到期的藝術品信託雖然實現了兌付,但其兌付的背後卻暗藏“凶險”。
實現剛性兌付
東方資産管理公司發布的《2013:中國金融不良資産市場調查報告》中顯示,2013年底之前,存量的信託産品出現問題會集中在房地産信託、礦産能源信託、藝術品信託行業,其中有19%受訪者認為藝術品信託最容易出現問題,13%受訪者認為房地産信託最容易出問題,這些受訪者都是銀行、信託、資産管理公司從業人員。
據記者整理過去幾年發行的藝術品信託數據發現,有將近40款藝術品信託在2013年到期,涉及金額至少有38億。
在記者向有到期産品的信託公司求證時,得到的不外乎兩種回答,一種是“我們已經如期兌付,産品運作良好”,另一種是“對不起,公司有規定,我們不能向您透露”。
“兌付情況很難跟蹤,因為很多信託公司不會對外公開産品兌付信息,只針對有賬戶密碼的客戶公開。”用益信託分析師李旸説。
康宏財富投資北京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陳向輝&&,目前中國信託行業中,只要是集合類信託産品,到今年為止兌付問題都不大,即便出現問題最後也是通過其他方法化解,實現兌付。
“現在沒有不兌付的,這關係到以後其他産品發行問題,前兩年發行的藝術品信託要麼想辦法走別的通道解決了,要麼到期公司自己先墊錢兌上,再內部繼續處理問題産品,因為藝術品信託發行的規模都不大,發行1個億都算大的了,十幾個億的房地産信託都能墊付,這點不算什麼。”一位不願透露個人信息的信託人士説。
剛性兌付背後的貓膩
業界人士坦陳,藝術品信託中問題産品不少。
“剛性兌付”的存在,讓很多投資者忽視了産品背後的風險,但是這一潛規則的打破是遲早之事,投資者只有了解産品背後的風險,才能化解可能出現的損失。就藝術品信託而言,其背後至少有兩大風險。
第一種風險,就是融資方和拍賣公司聯手作假,藝術品價值虛估。常見形式為,如融資方從拍賣公司處以3000萬元拍得一件藝術品,在承諾給予拍賣公司一定好處後,雙方聯手向信託公司出示證明該藝術品拍賣價為1億多,或者更高的數字,然後融資方以此藝術品為抵押物通過信託公司發行信託,其中風險可見一斑,如果融資方一旦還不上款,只好變賣抵押物,但抵押物其實根本不足值。
此類風險已經有典型案例發生,去年北京藍色港灣老闆王耀輝控制的北京雅盈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曾和幾家信託公司發過8.7億元左右的藝術品信託,其虛抬拍賣品價值,然後以拍賣品作為信託抵押物獲得信託資金,意味着産品一旦發生兌付風險,抵押物難以彌補窟窿,而更要命的是後來發現其抵押的藝術品其實為贗品。最終所涉及的信託産品是如何處置的,記者沒有查到相關公告,業內人士對此心照不宣。
第二種風險來自藝術品市場的炒作風險。“幸虧當時我們決定不做中國藝術品投資!”一位外資銀行中國區私人銀行首席執行官感慨,在藝術品信託狂發的2011年、2012年曾有多家美院或藝術品投資公司找過該行私人銀行,希望能發行相關産品,“但他們介紹對新人的包裝炒作模式以及投資目的都讓我猶豫,感覺市場過於投機,所以最終還是放棄了”。
一些藝術家的走紅靠的是手段運作,通常會讓市場評論人士為其寫文章炒作,然後搞作品展覽,有了一定名氣後,就拿作品去拍賣會上拍賣,如果無人競標,就會有自己的托出高價競拍,甚至有人參與競標,為了能打出更高的知名度和價格,不惜自己重金拍下,達到為自己作品造勢的目的。由此産生的風險有二,一是如果這些藝術家經過時間的考驗沒有沉澱下來,為市場真正認可,那麼其作品價值勢必大幅縮水,二是有不少靠炒作成名的藝術家為了賺錢,經常批量出作品,其作品價值下掉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
正是因為過去幾年國內藝術品市場的過度爆炒,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進入調整,給藝術品信託的兌付帶來壓力,為了能實現兌付,信託公司使出各種招數。
記者發現華融信託2011年發行的“正德藝術品基金集合信託計劃公告”在2013年11月7日提前終止,産品規模9000萬,但奇怪的是,就在同日,該公司新産品“融鑫8號正德藝術品基金二期集合信託計劃”成立,産品規模為1.1億,既然合作還要繼續,為何要提前終止,事實上提前終止日比到期日也沒差幾天。
信託人士認為這種做法最大的可能就是融資方一時難以還款,發新産品還舊産品,起到延期作用,給融資方延期還款的機會。
中泰信託在2011年發行的“證大藝術品投資基金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原計劃存續期2年,但是在2012年9月27日該款産品就公告提前清算,至於該産品是如何處理了相關藝術品組合併獲得收益,外人無法獲知。但是一個多月後,一款叫“證大藝術品資産受益權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的産品橫空出世,該計劃所持藝術品標的和已經清算的産品相同,所不同的是投保、抵押物有所增加。
前述信託人士認為公司意識到産品有風險,先提前清算,再為融資方發行一款新的産品,同時加入更多投保或抵押條款,加大安全系數。
對投資者來説,哪種形式的藝術品信託相對更安全?
“那種設定有回購等方式退出的藝術品信託風險還稍小些,如果挂鉤並設定是以拍賣方式退出的話,由於藝術品有涉及商業炒作情況,有的價標得比較高,我個人認為風險就比較大了。”陳向輝説。
正本清源
“經過前期的炒作,藝術品市場已經到了風險較高的階段,所以今年藝術品信託發行特別少。”李旸説。
但是參照國外藝術品基金的投資周期,通常投資周期長,且往往是在市場低谷時進入,市場高漲時出手産品。但近幾年國內藝術品信託發行卻是在藝術品市場炒作高峰時進入,到低谷時退避三舍。
同時在國外,不懂藝術的人通常不會選擇投資這個領域,而懂藝術的人,推崇的是收藏而不是投資,所以藝術品基金份額在市場佔比並不高。同時,即使是在歐美發達國家,藝術品投資基金也並沒有像此前國內宣傳的那樣過度發展。
陳向輝&&,中國藝術品投資還不成熟,初期的嘗試也有必要,“同時,一個行業、市場的發展首先要規範,讓投資者有個買入賣出合規的市場,但目前來説,咱們國家的藝術品市場還沒有相關特別規範的操作手冊、規則。”
另外,現存的很多藝術品信託並不是真正投資藝術品,很多只是以藝術品為抵押物融資,資金則流向了其他投資領域,尤其是房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