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攝影博物館建設熱在國內已初現端倪。目前已傳出近十家攝影博物館的籌建進入了實施階段,有的從硬體建築物着手,有的從軟體藏品開始:由中國攝影家協會籌辦的“百年跨越”攝影原作展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着;成都中國攝影博物館展覽大綱的寫作也已經啟動;河南省博物館連續舉辦本土攝影家作品收藏展並多次研討攝影收藏的規則;2013年10月,中國美術館宣布開始收藏攝影作品。據統計,30多家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和攝影博物館來到華辰影像購買藏品。
收藏原版照片(vintage print)是近年來國外攝影收藏一個趨勢。在中國,攝影收藏品應為原作(包括底片或原版照片)已經成為了業界的共識,但當下對何為原作,卻尚無明確嚴格的定義。目前,華辰影像主要掌握簽名(包括印鈐)、限量和收藏級製作三個特性。對攝影收藏出現之前的作品,着重於底片和原版照片。
晚清原版照片:博物館級的重要藏品
晚清民初的攝影形態主要有原版蛋白照片、CDV名片照、櫥窗照和立體照片。原版蛋白照片具有顆粒細膩、影調豐富的特性,是1850-1900年代最流行的影像傳播媒材和早期最重要的攝影藝術和洗印技術的保存形態。由於影像科技的變革,該製作工藝於20世紀初傳於國內,且少有品質完好的原版蛋白照片留存,導致了絕大多數中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沒有原版蛋白照片的收藏。
此次秋拍,19世紀中國攝影史重要攝影家原版蛋白照片集中悉數登場華辰影像,其中葡萄牙商業攝影師西爾維拉(Silveira)、《卡朋特世界環游》(Carpenter‘s World Travels)作者弗蘭克 喬治 卡朋特、法國遠征軍隨軍醫生查爾斯 奧卡爾(Charles Edouard Hocquard)等是第一次現身華辰。此外,還有1850年代第一位來華的歐洲著名商業攝影師皮埃爾 約瑟夫 羅西耶(Pierre Joseph Rossier)、最早在上海拍照的查爾斯 杜賓(Charles Dupin)和李閣朗(Louis Legrand)、世界早期攝影史著名的戰地記者費利斯 比托(Felice Beato)、著名肖像攝影家彌爾頓 米勒(Milton M.Miller)、早期香港攝影界重要攝影家威廉 普瑞爾 弗洛伊德(William Pryor Floyd)、曾任法國攝影協會秘書的保羅 尚皮翁(Paul Champion)、英國攝影史上的“世界第一位紀實攝影家”約翰 湯姆遜(John Thomson)、早期最重要的中國攝影家阿芳(Afong)、蘇三興(Chow Kwa)和寶記照相館(Pow Kee)、統治上海灘攝影界長達二十多年的威廉 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晚清上海灘著名公泰照相館(Kung Tai)、曾任清宮攝影師的山本讚七郎等。
以本次拍品出現較多的皮埃爾 約瑟夫 羅西耶為例,説明這批原版照片在晚清中國攝影藝術史研究中的價值。羅西耶1857年來華,是第一位來華的商業攝影師,他不僅是有天分、技藝精湛的攝影師,對攝影術在東南亞的傳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作品大量保存於歐洲的博物館,是中國攝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攝影家,但是國內對此幾乎一無所知,也沒有原作留存。直到2010年,英國著名的東方史學家泰瑞 貝內特(Terry Bennett)在出版的《中國攝影史-西方攝影師1861-1879》中詳細介紹後,羅西耶作品的學術價值和經濟價值才得到收藏界的認可,藏品從歐洲回流,市場價格也直線上升。
蛋白原版照片中的珍品當屬“全景接片”。因早期採用大座機加濕版拍攝全景接片時,要在大座機的倒影中將多張照片天衣無縫地拼接起來,需要攝影傢具有高超的技術技法。史料顯示菲利斯 比托是拍攝全景接片的高手。這次秋拍,比托拍攝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塘沽炮&和大沽口北炮&的聯張原版照片現身華辰影像。此外,還有目前收藏市場所見最早的1870年代早期的上海外灘五聯張、香港全景四聯張、汕頭全景四聯張等,都為十分難得的珍品。
名片照(CDV,Card de Visitor)是19世紀中期流行的攝影形態,保留有眾多早期影樓攝影活動的重要實物。此次秋拍徵集到香港、上海、廣州等地眾多重要照相館的CDV,其中有西爾維拉照相館、弗洛伊德開設的輝來照相館、阿芳開設的華芳照相館、悅容樓照相館(ON-QUA)、天成照相館(TIN-SING)、蘇三興照相館等原版CDV,都是中國攝影史上的重要藏品。此外,現身拍場的法國博濤照相館(Bartall)於1867年拍攝製作的中國茶女原版照片、晚清歷史名人查理 喬治 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1833-1885)、藝人車瑪(Che Man)和詹五九的CDV等,也都是收藏早期中國攝影的珍品。
立體照片也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重要的影像傳播方式,它讓歐美有錢有閒階級在客廳裏就可以觀賞到萬里之外的景色。這次秋拍包括有皮埃爾 約瑟夫 羅西耶、李閣郎、查爾斯 杜賓、保羅 尚皮翁等人拍攝的早期立體照片,此外,還有日俄戰爭立體照片一組(50張)、美國攝影家詹姆斯 利卡爾頓(James Ricalton)拍攝的《立體照片中的中國》、安德伍德製作的環球立體照片系列(1200張),它們都是中國攝影收藏中博物館級的重要藏品。
攝影相冊:鮮為人知的影像史料
中國攝影收藏的滯後及特殊的政治歷史環境,導致大量的民國影像未能成為公眾資源而鮮為人知。在財富效應的驅使下,越來越多的珍貴影像史料出現於收藏市場,此次秋拍有關重大歷史題材的相冊就有:反映德軍庚子事變前後軍事行動的清末德軍記事相冊(212張);傳教士蘭頓 費舍爾家族(Dr.Melancthon W. Fish)藏玻璃幻燈片和書信集(158張玻璃幻燈片,37封書信);反映張勳復辟時期的北京相冊(27張);南京偽國民政府胡鵬偽軍軍事活動影集(39張);杜月笙、杜維翰家族照片(1063張照片,59張底片)等。
而反映民國全國各地歷史風物民俗的相冊一直是影像拍賣市場的熱點,此次秋拍中此類拍品可謂精彩紛呈,其中包括有:清末植基農業公司拍攝內蒙農畜業民俗照片一組(45張);杭州英華、活佛、大方伯、二我選等不同照相館拍攝的杭州西湖相冊;天津等地鐵路修築相冊(213張);山東鐵路沿線寫真帖(313張);反映1932年哈爾濱水災的珍貴影集(94張);古運河洪災及水情測量(111張);日本侵略者清剿抗日鄧鐵梅部隊相冊(48張);日本天津支那駐屯軍相冊(103張);孫桐萱率部抗日的鄭州附近戰役影集(75張);日軍討伐起義的馬佔山部隊相冊(47張)等。
此外,還有一些十分珍貴的單張影像,如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合影等,珍貴史料的出現,都極大地豐富了正在構建的晚清民國影像史,成為了博物館、檔案館和圖書館攝影收藏的重要內容。
影像古籍善本:遺失的記憶
在華辰影像2009年推出“中國攝影史重要古籍善本書”拍賣後,一批由於政治和歷史原因而“遺失”的攝影古籍善本陸續浮出,其中不少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藝術品屬性,在中國攝影文化傳承中國攝影文化發展史、視覺藝術史、中外交流史,中國美術史、傳播史上都有很重要的研究和收藏價值。
收藏攝影書,第一注重攝影家的藝術成就,其次是具有藝術品屬性的原版圖書,並綜合考慮出版商、出版年代、版本、發行量、品相,有無作家簽名以及收藏的歷史等諸多因素。
古籍善本攝影書的收藏還可拓展到早期攝影雜誌,特別是19世紀七、八十年代採用手工將蛋白照片粘貼入冊的定期出版物,如《中國雜誌》(The China Magazine)和《遠東》雜誌(Fast East magazine)以及民國出版的攝影雜誌和早期解放區出版的攝影培訓刊物。
本拍季珍貴的古籍善本包括堪稱山東發展史全景的發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膠澳發展備忘錄》(11冊);喬治 奧爾古德少將(Major-General G. Allgood)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書信集和日記《中國之戰:1860》,其中採用了多幅比托拍攝於1860年代的照片;馬特諾夫拍攝、逾三百幅影像、素描、彩繪記錄日俄戰爭全程實況的《日俄戰爭畫刊》(1900年代);介紹晚清軍校的《陸軍貴胄學堂同學錄》(1909年);艾一 伊德的《天津》和《廊坊》;天津中裕洋行為日本天津駐屯軍步兵聯隊製作的攝影集《天津寫真帖》(1915年);岩田秀則編著採用多幅三本藏七郎照片的《北京寫真帖》(1917);極東通訊社採用珂羅版印刷包含日本文化學者山根倬三在中國拍攝150幅照片的巨著《極東大觀》(1919年);伊東忠太編著的《支那北京城建築》(1926年);漢茨 馮 佩克哈默(Heinz von Perckhammer)拍攝的第一本中國女性人體攝影集《百美圖》(1928);良友圖書出版的《中華景象》(1930年代);趙君豪編著介紹西南諸省,包括四川、貴州、湖南、廣西、雲南的地理、物産、風俗、風景、名勝的《西南攬勝》(1940年,四川照片由郎靜山拍攝)等眾多內容。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清末至民國期間外國關於西藏地區著作的大全集,年代跨越了1898-1939年,其中包括了韋爾比《穿越未知的西藏》(1898年),亨利 蘭道《在禁地》(1899年),斯文 赫定的《亞洲的神秘通道》(1903年)、《自中亞和西藏向聖城拉薩》(1903年)、《穿越喜馬拉雅》(1909年)、《亞洲的心臟》(1910年)、《我的探險生涯》(1923年),奧斯丁 沃德爾《拉薩和它的宗教》(1905年)、《西藏的佛教和喇嘛教》(1939年),西瓦爾 珀蘭德勒《拉薩》(1905年),奧特利少校《西藏騎行》(1906年),金登 瓦德《西藏的神秘河流》(1923年),阿爾伯特 馮 勒柯克《被淹沒在新疆下的寶藏》(1926年),喬托 達瓦尼《西藏西部的佛教徒和冰川》(1934年)和哈裏森 弗曼《穿越西藏禁地》(1935年)共計20冊,共收錄了上千幅西藏地區的圖片、版畫,是研究早期西藏狀況不可多得的重要善本全集。
此外,此次秋拍還將推出明信片專題系列,其中包括罕見的清代火車系列明信片(1044張)、揚子江系列明信片(30張)、反映早期中國賽車史的珍貴影像——清末巴黎北京汽車拉力賽明信片(27張)、吸煙者明信片系列(20張)等珍貴作品。
越來越多史料的出現,不僅豐富着晚清民國的影像史,也帶出了一批“遺失”的攝影家,如拍攝北京至巴黎汽車拉力賽的著名意大利記者路易吉 巴爾西尼;隨俄國軍隊出行紀錄了日俄戰爭中俄國軍隊的馬特諾夫;因拍攝並手工上色民國上海各階層人像而著名的以色列攝影師沈石蒂(Sam Sanzetti,1902-1986年);明治時期日本著名攝影師江南信國(Enami Nobukuni,簡寫為T.Enami 1859-1929年)以及民國攝影名家沈新三等。外國攝影家和民國攝影家的出現,將補白着中國攝影史,或將導致民國攝影史某些章節的重構。
紅色專題:表現長久不衰
自2006年華辰影像創建以來,紅色影像在市場上的表現長久不衰,價格持續上漲,成為影像領域一道極具中國攝影文化特色的風景線。
這次秋拍,華辰影像又徵集到一批解放區紅色影像珍品,其中包括吳印鹹拍攝的“白求恩大夫(1939年)”和“《組織起來》(1943年)”原版照片,晉察冀攝影師蔡尚雄、吳群、冀連波等拍攝的幾千張抗戰及解放戰爭底片和原版照片(1945-1950年)和袁克忠、裴植等拍攝的“解放戰爭(1947-1948年)”,華北畫報社拍攝的“晉察冀南線戰役(1947年)”,中原畫報社拍攝的“解放南京(33張,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民主東北》(1948年)”,西南畫報社拍攝的“川東剿匪運動(1950年)”,劉醒民、衛福順等拍攝的“西南軍區守衛邊疆的照片和底片(1950-1953年)”,以及“鎮壓反革命運動(1950-1951年)”等。此外,本季拍賣還有國外通訊社、圖片社早期的發稿照片,如1959年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原版標準照、反映文革和知青的珍貴史料。
攝影收藏體系的構建與發展
中國攝影收藏源於上世紀90年代,受到西方攝影文化價值判斷和喜好的影響很大。如果將攝影作為一個國家文化藝術形態的收藏門類,就需要建立中國攝影收藏的價值判斷,也就是由中國學者和藏家認同的影像藝術構建起的收藏市場。
現在,華辰影像已初步建立起早期原版老照片、紀實性攝影藝術和當代攝影(包括藝術攝影和採用攝影媒介創作的當代藝術作品)三大類,其中可細分為:中國重要攝影家的代表作;中國歷史和攝影史上著名的影像(攝影者不詳);藝術攝影(fine art photography,包括沙龍攝影);當代影像藝術(包括用攝影媒介創作的當代藝術);攝影技術技法發展史重要的作品;國外名家名作;底片;攝影圖書(古籍善本影像書);手稿和信札;並從中延伸出CDV,立體照片、照相館的照片、畫意攝影、中國早期戲曲照片和長卷大合影等具有中國攝影文化特徵的收藏脈絡。今年,又增加了“明信片中的攝影”類。
當然,隨着收藏市場的發展,類別和脈絡還將不斷地增加和變化,並為中國攝影收藏文化和體系的構建提供有益的借鑒。
(照片由華辰影像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