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髮行困局繼續困擾基金行業,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年延期募集的新基金高達32隻,這一數據刷新了行業有史以來記錄。
今日,共有2家基金公司向外發布新基金延期募集公告。信誠基金髮佈公告稱,信誠年年有餘定期開放債券基金將原設定的發行結束日期推遲一週,由11月15日改為11月22日;長信純債一年定期開放式基金同樣將原來的發行時間往後順延一週至11月22日。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隻基金的延期募集公告,意味着全年延期募集的基金産品超過30隻,其中僅10月下旬至今三周的時間裏,就有8隻新基金陸續發布了延期公告。
數據統計顯示,新基金第一次出現大面積延長募集期是在2005年,當年有20隻基金延長募集期;2008年時,基金市場人氣降至冰點,當年有18隻新基金延長募集期;2011年則有14隻新基金延長募集期。而在新基金髮行擴容的2012年裏,全年有12隻基金延期成立,今年這一數據已經超過去年的2倍。
從延期募集基金的類型來看,不僅有QDII,也有此前募集成績相對較好的固定收益類産品。其中,共有23隻固定收益類基金延期募集,成為延期發行産品的主力。
與過往小基金公司是延期募集主力軍現象不同,今年大型基金公司在基金髮行中也同樣沒有優勢。近期,博時、廣發、鵬華以及大成基金等大型公司均有新基金宣布延期,這意味着發行困局已經蔓延至全行業。
不過,也有部分基金公司旗下産品宣告提前結束募集。如國泰淘金互聯網基金的募集期比原計劃縮短了一個月,泰達瑞利A的認購申請提前達到該份額募集上限,並對11月11日的認購申請實行比例配售,每100元確認64.31元認購成功。中歐、匯添富等公司旗下産品也提前收官。
業內人士認為,基金公司跟風去年興起的定期開放式固定收益類産品,使得投資者對後期再發行的産品審美疲勞,加上定期開放式基金産品業績表現並無過多亮點,這使本來就扎堆的固定收益産品發行更加難有表現。
“基金公司産品蜂擁上報以及扎堆發行現象難改,在理財産品眾多的格局中,必然會出現基金難發狀況,對於未來産品布局以及定位,基金公司應該要有更多反思。”滬上一家基金公司渠道總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