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集中投訴銀行銷售誤導 禁令難治理財亂象
2013-11-01   作者:記者 杜放 王濤/上海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超三成消費者遭遇銀行銷售誤導,30%理財産品未獲風險提示,虧損及糾紛頻發……種種亂象使部分投資者面臨本息難保的困境。
  記者調查發現,理財産品誤導銷售屢禁不絕,而産品設計缺陷、層層轉手分成、維權困難重重,使投資者面臨巨大風險。專家認為,在投資者增強風險意識的同時,監管機構需要力促規範銷售,並加大懲處力度。

  “巨虧門”不鮮見

  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發布消費提示稱,購買理財産品時被誤導銷售、誇大收益,出現鉅額虧損、資金被佔用、信息不透明等,已成為我國消費者集中投訴的問題。
  其中,中消協分析銀率網平台數據和調查相關銀行網站發現,購買銀行理財産品時,超過三成的消費者經歷過誤導行為。30%的受訪消費者&&,銀行銷售理財産品過程中無任何風險提示,將保險當做理財産品誤導銷售更是頻發。
  據不完全統計,光大銀行、華夏銀行等旗下多支理財産品近期均爆出虧損,浮虧一度逾30%。中消協指出,部分外資銀行如渣打銀行、大華銀行、花旗銀行等的結構性理財産品,也都曾出現“巨虧門”。
  浙江樂清商人文先生在上海經營一家安保器材公司。2011年4月,他接到某大型國有銀行相識多年的理財經理電話,稱一款“高盈利、低風險”的2年期理財計劃正在銷售。隨後,其斥資300萬元投向這一信託理財計劃。
  然而,截至今年4月22日,這筆投資賬面縮水超50萬元。根據投資報告,該産品共超額募集10.86億元。計入管理費用後,所有委託人損失本金逾2億元。
  僅今年上半年,各級消協組織受理的金融服務投訴達718起。中消協數據顯示,被調查的60家商業銀行中,天津、廣州等地的9家商業銀行在理財産品到期後,均未在官網披露任何信息。

  索賠緣何不易

  銀行為何頻成誤導銷售、連連巨虧的主角?理財産品如何淪為“龐氏陷阱”?
  一是信託計劃瘋漲,成“巨虧”災區。近4年間,我國信託業規模從2009年底的2萬億元躍至約9萬億元,而銀行代銷的信託理財計劃“功不可沒”。
  然而,銀行信託理財頻現兌付難,更不乏變更投資標的之嫌。51歲的上海籍投資者吳先生在推銷下,購入號稱參與“軍工股定向增發”的某理財産品。記者在管理報告中看到,臨近兌付期其虧損45%,參與增發股票更無一涉及軍工行業。
  二是理財公司轉手,滋生灰色地帶。銀行正成為部分保險中介、大量信託及第三方理財公司的銷售通道。“理財公司以有限合夥人身份實際操作資金,銀行只是靠銷售、託管賺取‘通道費’。”北京一位不願具名的商業銀行人士説。
  比如,某股份制銀行的一款理財計劃設有管理費和託管費,年費率合計便達2.8%。“銀行抽取其中1-2個百分點,意味着即使客戶虧損也要收費。”
  三是維權困難,助長銷售誤導陷阱。“理財合同包含複雜法律文書和免責條款,銷售誤導追責難、取證難、索賠難。”北京隆安律師事務所律師金作鵬説。
  記者獲得的一份銷售合同顯示,委託人在售前調查勾選“只承受較低風險”,這一標明“可能損失全部本金”的産品卻仍順利銷售,風險評估幾乎形同虛設。

  規範禁令有待“落地”

  面對銀行理財運作、銷售及兌付亂象,監管機構已頻頻着手引導:銀監會8月發布《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指引》,成為首部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專門規範。
  其中,《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指引》已對商業銀行制定“八大禁止性規定”,如銀行不得主動提供與風險承受能力不符的産品,不得向消費者誤導銷售等。
  然而,理財産品運作不規範,尤其是銷售環節糾紛依然頻發。專家認為,一方面投資者需增強風險意識,另一方面,誤導銷售等規範禁令仍有待“落地”。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研究員李宇認為,目前理財産品銷售仍存在維權渠道不通暢、合夥人責任不清晰、構成格式合同侵權三大問題。“出於業績壓力,銀行普遍有‘多賣’的衝動。維權渠道難以成功,已助長違規及不法行為。”
  中消協呼籲,嚴格規範理財産品銷售,明確銀行信息發布義務。李宇建議,投資者應重視合同環節取證。對“變更投資標的”“虧損不得退出”等格式條款,可要求銷售方舉證是否揭示風險。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交行"至尊18號"理財門追蹤:銷售誤導 信披不透明 2013-05-23
北京保監局新年首開罰單 國壽因銷售誤導被罰46萬 2013-01-30
人身險亂象治理啟動 28類銷售誤導行為將被禁止 2012-07-05
銷售誤導頻發 平安人壽遭保監會約談要求整改 2012-04-23
陳文輝:銷售誤導危及保險業發展根基 2012-03-1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