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週大盤風雲突變,上演了一出闊別已久的逼空上漲大戲。在銀行、房地産、煤炭、有色、鋼鐵等權重股的輪番上漲推動下,3個交易日滬指大漲4.73%,一舉突破半年線和年線的壓制,輕鬆站上2200點關口。面對突如其來的行情,不少投資者驚呼“牛市來了!”。 仔細觀察近期盤面不難發現,一方面是上證指數在大幅上漲過程中,單日成交量持續放大,直逼2000億元水平,創近兩年多來的天量;一方面是前期上演“不死神話”的創業板指出現放量“三連跌”,終於低下了高傲的牛頭。 面對這種此消彼長的輪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上證指數單日成交逼近2000億元天量,權重股上揚中小盤股下挫,意味着主流資金開始轉向周期性藍籌股,市場風格轉換初露端倪。 實際上,證券市場作為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主力資金從題材小盤股轉向周期性藍籌股,已經具備了市場風格轉換的契機和條件。 首先,經濟數據向好助力周期性藍籌股價值回歸。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顯示,CPI環比上漲0.5%,同比上漲2.6%;PPI環比上漲0.1%,同比下降1.6%。加上此前公布的8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1.0%,比上月回升0.7個百分點,創出年內新高,超出市場的預期,顯示國內製造業經濟發展動力快速回升並有所增強,表明經濟見底企穩回升的態勢進一步確立。宏觀經濟的回暖,對固定投資、出口貿易、內生消費等相關聯的周期性行業構成根本性的利好支撐,有利於周期性藍籌股價值的再度回歸。 其次,兩融標的擴容激發藍籌股活力。9月6日,上交所及深交所下發通知,為滿足融資融券業務發展需要,將於9月16日擴大融資融券標的個股數量,由原來的494隻增至700隻。這意味着,融資融券標的股票將迎來第三次擴容。從前兩次融資融券標的股票範圍擴大的經驗來看,每次擴大標的股票範圍,客觀上會起到增加融資買入的效果,對銀行、保險、房地産、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處於歷史低位的周期性行業具有一定的資金吸引作用,為長期處於蟄伏狀態的相關藍籌股,提供了復活契機。而與主板相對應的創業板個股,經過前期的大幅上漲,整體平均市盈率已經達到60倍,與市盈率僅有13.44倍(TTM)的上證指數相比,形成了巨大的估值反差。 最後,改革紅利預期促藍籌股輪漲。面對經濟增速的放緩,中央政府並沒有採取通過短期加大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措施,而是堅定轉型升級的政策不放鬆。今年年初管理層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環保板塊應聲而起;今年年中文化、傳媒板塊崛起,屬於收入分配改革、消費升級範疇;創業板整體走強,符合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大背景;而隨着今年年末十八屆三中全會臨近,自貿區建設、新一輪的土地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題材正在被市場不斷深度發掘。本週一,在“優先股”試點傳言刺激下,正是以銀行為首的金融股暴漲,拉開了本輪上攻行情的大幕。 分析人士指出,中央“底線思維”確立的“保增長”態度和十八屆三中全對“釋放改革紅利”的預期將成為今後政策的主基調。在此背景下,主板在周期性藍籌股的推動下放量上漲,而前期強勢的創業板開始逆市調整,暗示周期性藍籌股將再度奪回做多主戰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