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研究機構銀率網4日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被稱為“類信託”産品的基金子公司融資類産品勢頭強勁,8月以來就有超10款問世,且平均收益率達到10.45%,比信託産品高出1至2個百分點,成為高凈值投資者的新寵,而背後的風險同樣不可小覷。 去年底,首批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獲准成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不少基金子公司紛紛搶佔“類信託”的通道業務,從資金募集到資金運用方向、收益分配方式,與信託都極為相似。在新秀的映襯下,信託産品收益率就顯得沒那麼耀眼了:8月5日至11日信託産品的平均收益率為8.8%,較前周提高0.21個百分點,不及基金子公司融資類産品的表現。 為何二者的産品設計極為相似,但基金子公司卻可以給投資者更高的回報?銀率網分析師&&,究其原因,無非以下兩點: 第一,基金子公司為了搶佔市場份額,在融資市場開展“價格戰”,壓縮自身利潤空間,更多地讓利給投資者;第二,高收益對應高風險,基金子公司所投項目的風險性比信託公司的高,融資方願意付出更高的融資成本。 銀率網分析師認為,基金子公司的“玩法”十分危險,由於其初涉資管項目,沒有歷史業績作為參考,風險概率無法判斷;此外,基金子公司的“類信託”産品沒有“剛性兌付”保障,這從基金子公司的註冊資本就可以判斷,目前基金公司子公司的註冊資本很少有超過五千萬的,一旦項目發生兌付風險,基金子公司根本無法承擔。 由於上述原因,銀率網分析師提醒投資者在投資“類信託”産品時,千萬不要只參考預期收益率,還要綜合考慮項目情況和發行公司的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