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月壽險費率2.5%上限終結後,各險企紛紛醞釀新産品。相比現有産品,新政後推出的産品價格明顯下降。
從公司來看,各大型壽險公司按兵不動,中小企業則躍躍欲試,爭先恐後搶發第一單。截至目前,建信人壽、農銀人壽、中英人壽已紛紛推出新産品,光大永明等保險公司的新品也在報備中並將於近期推出。專家認為,未來還會有更多保險新品出現,這些産品將讓利於客戶,並推進保險回歸保障本質。
中小險企搶灘市場
8月1日,保監會下發《關於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自8月5日起,普通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不再執行2.5%的上限限制,由保險公司按照審慎原則自行決定。壽險費率市場化正式拉開帷幕。
新政發布後,中小險企躍躍欲試,爭先恐後搶佔第一單。據悉,建信人壽保險有限公司首款新産品“福佑一生”已於8月26日簽出第一單。這也為人身險費率市場化改革成功打響第一槍。這份行業首單被保險人為4歲兒童,保額為11000萬元,投保人經過比較後選擇了躉繳方式。
緊隨建信人壽,8月27日,中英人壽定期壽險保障型産品上市。該新品“康佑一生”為長期疾病保險,保險責任涵蓋身故、全殘、疾病終末期、長期護理、輕症、重疾以及男性/女性特定重疾。
而農銀人壽的“農銀愛永遠定期壽險”為最早向保監會報備的産品。該産品與建信人壽一樣,同樣為定期壽險,涵蓋人身風險、意外、重疾、醫療、養老以及理財。“這主要是因為終身壽險、定期壽險等傳統産品是第一階段費率改革政策受益最清晰、執行最簡單、闡釋最清楚、降價效果最明顯的産品。”農銀人壽市場部負責人&&。
費率市場化新政背景下,各個險企推出的産品有共同之處,但整體而言還是形態各異、百花齊放。建信人壽總裁趙富高&&,建信人壽針對人身險預定利率新政設計的新品還包括終身年金産品及重疾産品等。其中,終身年金産品已向保監會報備,重疾産品也即將報備,兩款産品都會在近期推出。
新品保費普遍下降
對消費者而言,新政對保費的影響依然是不可低估的因素。據了解,在産品價格方面,三家公司推出的新品保費都相比原有類似産品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關人士研究了“建信人壽”的第一單:按照3.5%預定利率設計,與相同保險利益、以2.5%預定利率設計的産品相比,保費根據投保年齡和繳費期間有不同程度的優惠:0至5歲的男性以及0至10歲的女性,採用躉繳方式,保費降低26%;其他投保情形保費降低的幅度在7%到26%之間。建信人壽相關人士透露,即將推出的終身年金産品降價幅度更大,將會達到28%-40%。
而農銀人壽上述産品比該公司同類産品平均降價15%-20%左右。中英人壽並未透露新推産品相較於同類産品的降價幅度,但該公司相關人士&&:“該産品比市面上同類型産品更具競爭力。”
業內人士指出,在新政推出之初,各家公司會根據自身優勢採取不同的産品策略。由於幾家公司目前推出的産品並不是同一類型,所以之間並不具有可比性。但從長遠來看,各家公司肯定都會進一步豐富自己的産品線,同類産品也會陸續推出。
但從目前情況看,3.5%的預定利率佔據了産品主流。對此分析人士認為,壽險産品預定利率突破3.5%,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可能使産品更具競爭力,但對資本金及償付能力的侵蝕也會很快。“商業保險公司在經營上要考慮到股東利益,短期內突破3.5%的可能性不大。但未來,隨着各家公司投資能力的提升,突破3.5%預定利率的産品可能會出現。”一位業內人士&&。
復旦大學保險係教授徐文虎指出,目前的改革很有突破,但並不能説市場化的改革已經實現,這只是一個起步。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保險新品出現,這些産品將讓利於客戶,並推進保險回歸保障本質。
保費價格戰難打響
但關於推行壽險費率市場化,社會各界有不少擔憂之聲。市場會否就此打響價格戰?保費降低會否引發存量保單客戶退保?
對此,一位保險分析人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近期打響價格戰的可能性不大,原因在於:一是即使前端的産品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根據市場供求關係自主確定,但後端的準備金評估利率由監管部門根據“一籃子資産”的收益率和長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綜合確定,會通過後端影響和調控前端合理定價;二是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約束一直存在;三是保險公司現在越來越理性,行業惡性價格競爭對誰都沒好處。
但從長遠來看,資産端保險投資的更大開放意味着保險業的投資將更靈活,這將給那些有投資渠道和項目的公司創造更多機會和優勢,而投資收益的差異也最終將反應在負債端,即保險産品的銷售上,那些有投資優勢和項目的公司的産品將更具競爭力。
而大規模退保也不太可能發生。“傳統險的客戶未必對價格敏感,而且退保會産生很大損失,因此,大面積退保可能性並不大。”他同時指出,保險公司應當未雨綢繆,開發相應的新産品,讓想退保的客戶實現成功轉保。
但對於中小險企在費率市場化新政下的初探,也有業內人士持謹慎態度。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如今金融市場資金量不很充足,保險公司要很謹慎。”對於表現積極的中小險企,郝演蘇認為,小的保險公司也不能盲目擴大市場,進行風險性博弈,要有一定的風險意識:“保險公司不是太空人,需要立足於現實的資本市場。”
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由於傳統險目前主要集中在個險渠道,未來這種格局不會有太大改變。大公司經過長期的經營沉澱,在品牌、管理、投資、産品研發等方面均具有中小公司不可比擬的優勢,抗風險能力強,因此,大公司未必會受到過多負面影響。而中小壽險公司可以利用這次機會,提升傳統險業務佔比,優化業務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