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檀”到“紫檀”,從“雞翅木”到“紅酸枝”……記者近日對廣西、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紅木市場採訪時發現,儘管我國《紅木傢具通用技術條件》已經正式實施近2年時間,但不少廠家和經銷商均未嚴格遵守這一標準,導致行業投資收藏仍然面臨諸多問題。
半數紅木傢具企業未“明確標示”
全國工商聯紅木傢具專業委員會品牌聯盟主席成員張洪林介紹:如今的紅木傢具通用技術標準與200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紅木)》有很大的不同,它對紅木傢具的定義、技術規範都進行了很大程度的改變,範圍囊括紅木傢具的術語、定義、産品命名、分類、主要尺寸、要求和質量明式卡等多項內容,這都對生産紅木傢具的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記者在廣西憑祥、東興和廣東汕頭、深圳、浙江東陽等地採訪時發現,超過半數以上的紅木傢具經銷商並未清晰地標注紅木傢具原料産地、來源、分類等。
張洪林經營的深圳美聯傢具已經有20多年,早在10年前,他就率先在業內要求所有經銷商,必須以明示卡的方式標注傢具原料産地、來源、樹種分類等。
不少傢具魚龍混雜
常年從東南亞國家進口原料的紅木傢具經銷商梁濱透露:“不願意標注名稱是因為企圖魚目混珠,不願意標明産地是希望渾水摸魚,一句話,就是想用非紅木原料來牟取暴利。”
梁濱舉了這樣的例子:龍眼木冒充紅酸枝,價格從每噸幾千元飆升到每噸幾十萬元,紅檀木冒充“紅木”,價格同樣翻了幾番,甚至用肉眼都能分辨出來的綠檀木,冒充“新紅木”進行銷售,更是昧着良心的做法。
張洪林告訴記者,其實按照“新國標”,只需要查驗“四證”就能判斷是否正宗的紅木傢具。“四證”分別是:當地(産地)林學院證明、進口報關證、當地質檢機構證明、産品質量明示卡。林學院證明的是材質,報關證證明的是原材料産地,質檢機構證明的是産品質量,明示卡有産品工藝、質量等級、如何保養等。
收藏投資需高度警惕
無論是紅木傢具生産商、經銷商,還是紅木傢具多年的投資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均對新入行的紅木傢具收藏愛好者提出了警告:“多看少動,先學後買!”
先看材質、後看外形,最終還要看工藝。這是紅木傢具投資的“三大標準。”
梁濱説:“材質可以從有嚴格‘四證’的渠道購買,外形則需要進行認真辨別,不能輕率出手。”
著名傢具工藝美術師胡冠軍認為,除了材質之外,外形和工藝是紅木傢具品牌的兩大核心要件。“能夠不斷拍出天價的紅木傢具,工藝、設計、內容都是超一流的,如‘盛世華夏’包含30多個省份的名勝古跡,萬里長城、故宮、長江三峽、布達拉宮、杭州西湖……雕刻細緻入微。而20萬元-60萬元一套的所謂‘紅木傢具’,完全就是粗製濫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