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品將有“身份編碼”
2013-09-03   作者: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字號

    真的還是假的,大概這是藝術品市場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如果藝術品有了一套完整的“身份編碼”,真假之辨也許就能有據可查。8月28日下午,“誠信與傳承”中國藝術品市場徵信論壇暨“中國藝術品鑒證備案”中國行在北京舉辦。雅昌藝術品鑒定中心成立,中心將聯合拍賣行、畫廊、藝術家,鑒定在世藝術家的現有作品,為每一件藝術品辦一張“身份證”。
  “中國藝術品鑒證備案”分為藝術品徵集、藝術家本人鑒定、藝術品技術備案、藝術品認證4個部分,將對徵集到的藝術品進行紙纖維狀態、顏料物質成分結構等物理性狀的檢測,並頒發高科技防偽的“身份證”。“身份證”中所有的數據信息,包括文字、圖片等,將全部納入數據庫,可供查詢、驗證。
  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萬捷説:“現在拍賣市場中,有 40%是在世藝術家的作品,這個比例還在不斷增加。藝術家有責任、有能力把這40%鑒證清楚。等10年、20年後再回頭看,藝術市場中就會有大批藝術品的準確認證,起碼我們現在認為是非常準確的。”
  20世紀90年代初,以“92北京國際拍賣會”為標誌,中國藝術品市場開始起步,如今年交易額在2000億元以上。北京是全國藝術品市場的重鎮,佔全國總規模的60%以上,2013年1~6月,北京藝術品交易企業的産值達592.9億元。剛剛成立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開放了《國家文物保護法》第55條第三款,這意味着落戶在上海的佳士得拍賣行可以拍賣古代藝術品了。
  市場的繁榮帶來了造假的橫行,曾有媒體報道,國內古代書畫的真跡比例僅在10%左右,近現代書畫也僅為20%。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劉健説:“現在收藏與投資並行,有的投資者並不具備專業素養。甚至還有一些投機者,希望把藝術品迅速地變成有價證券,以至於在拍賣行、畫廊中不乏偽作,而且高倣很多。”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主任尹毅介紹,中國藝術品傳統的鑒定模式為“經驗鑒定”,依據時代風格、個人風格、藝術工藝等來判斷真偽。“但隨着時代發展,造假水平越來越高,有了高科技手段的介入,科技造假使原作與複製品之間的差異趨於零。” 2010年,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的科研課題“書畫科學鑒定系統”通過國家驗收,將“經驗鑒定”向融入司法體系的“科學鑒定”轉型。
  文化部市場司副司長庹祖海透露,地方文化部門也已經開始探索藝術品市場的立法和藝術品鑒定機構的管理。今年5月,北京市文化局辦公室發布了《北京市藝術品鑒定工作試點方案》,北京雅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在內的5家單位成為北京藝術品鑒定首批試點單位。庹祖海説:“政府自己不會設立鑒定機構,而是通過制定法規,對從事藝術品鑒定的機構和人員進行管理,改變藝術品鑒定沒有准入門檻、無須承擔法律責任的現狀。同時,也需要行業協會的參與,和學術、技術方面的支撐。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政府明確不設立官方藝術品鑒定機構 2013-08-29
誰參與了藝術品市場的價格壟斷 2013-08-28
藝術品信託的困境 2013-08-22
回歸理性藝術品拍賣迎機遇 2013-08-19
富人為避稅清空銀行存款轉投藝術品收藏領域 2013-08-1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