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K金”“925純銀”“鈀鉑金”“南非鑽”……市民對這些名詞並不陌生,但是如果珠寶標籤上這麼寫,卻是錯誤的,消費者可借此維權。
南平部分金店標籤錯誤被罰
記者昨日從福建省寶玉石協會得知,最近南平工商部門在當地的市場巡查中發現部分金店珠寶首飾標籤錯誤,擬按錯誤標籤上標價的0.5%~2%罰款。鋻於此情況,福建省寶玉石協會緊急通知各金店開展自查,如有標籤錯誤需立即整改。
那麼珠寶首飾名稱中有哪些會出錯?寶協專家&&,珠寶首飾産品標籤出錯,主要有“亂標”、“漏標”、“炒作概念”等幾種情況。例如黃金含量為75%的首飾,不能標稱為“18K白金”或“AU750”,應標稱為“金
AU750”或“金750”。黃金含量為99%的首飾,應標為“金AU990”,不能標為“24K金”或“AU990”。“翡翠”不能標為“天然翡翠”,“A貨翡翠”不能標為“A種翡翠”或“A類翡翠”,“鋯石”應標為“立方氧化鋯”,“鑽石”不能標為“南非鑽”、“瑞士鑽”、“泰國鑽”等。
專家&&,珠寶首飾命名有嚴格標準,標籤亂標屬不合格産品,消費者可以借此維權。對於消費者而言,由於首飾名稱不規範,很容易落入不法珠寶商設置的陷阱中。
消費者需警惕四大貓膩
省寶協珠寶首飾專家提醒消費者,在購買珠寶時四類首飾命名貓膩值得警惕:
一、含糊統稱,如將翡翠、黃晶、橄欖石等統稱為“玉”或“玉石”,卻不標明産品的實際材質;
二、擅用“行話”,如將綠幽靈、太陽石等商業名稱或“行話”用於産品標識,讓消費者難以辨別;
三、故意缺漏,如18K金鑲嵌戒指,不標明所鑲嵌寶石的名稱,而不同寶玉石的價格差異懸殊;
四、以産地命名,一般珠寶飾品不能以産地命名,但所謂的“南洋珍珠”、“大溪地黑珍珠”等卻屢見不鮮。這樣的名稱還有南非鑽、哥倫比亞鑽、瑞士鑽、泰國鑽等等。如果是天然鑽石,一般不標明産地,或者標為南非天然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