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收益是銀行理財産品推銷的最大籌碼,但若承諾給投資者的高收益屢屢不能兌現,不免有忽悠投資者之嫌。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很多中小商業銀行未達預期收益的理財産品,佔到其今年已發産品的10%以上,其中興業銀行今年來未達預期收益理財産品竟達100款。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今年前7月,各大銀行共發行了12622款理財産品,其中建行以1115款産品發行量高居榜首,中行和廣發與交行均超過700款,分列二三四名。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小型銀行在理財産品發行榜上表現出色,南京銀行以400款産品的發行量排第九名,江蘇銀行、恒豐銀行、上海銀行、渤海銀行等中小銀行也紛紛擠進前20名。 高收益無疑是中小銀行搶佔市場份額的利器,南京銀行上半年年化預期收益超過4.5%的産品佔比達到了70%,渤海銀行預期收益超過4.5%的産品佔比更是達到了73%。 靠高收益搶市場份額本無可厚非,但問題是這些銀行真能達到這麼高的收益嗎? 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今年前7月,除尚未披露收益情況的産品外,共有334款理財産品的實際收益未達到産品發行時的預期收益率,佔期內到期的全部銀行理財産品總數的比重為1.25%。 究竟哪家銀行未達預期收益的理財産品最多?從數量來看,是興業銀行,不過從比重來看,則是浙商銀行更甚。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7月,興業銀行共有100款理財産品未達到其發行前承諾給投資者的預期收益水平,其問題産品的佔比為12.18%。此外,招商銀行、廣發銀行、南商(中國)銀行、廣東華興銀行、上海銀行也分別因24款、21款、16款、10款産品未達預期收益排在問題榜前列。 問題理財産品佔比最大的銀行是浙商銀行,浙商銀行今年前7月共發行了29款産品,但其中有9款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率,佔比高達3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