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這項中間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成為各家商業銀行大力發展的業務之一。在貸款利率完全放開後,銀行理財産品作為一種漸進的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推手”,也需加快步伐轉型。未來,銀行理財産品需從當前的固定收益類産品向結構性和資産證券化産品演進。
結構性産品或成理財發展方向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二季度末,銀行理財産品市場保持着高速增長,122家商業銀行共發行20473款理財産品,環比上升24.65%。與此同時,銀行理財市場的存續規模達到9.85萬億元,成為我國財富管理市場上僅次於信託業的第二大資産管理行業。
平安證券和申銀萬國&&,隨着利率市場化的逐步推進,銀行理財這項真正的中間業務有望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普益財富提出,銀行理財産品將成為一種漸進的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推手”。
某中資行資産管理部負責人告訴上證報記者,目前銀行發行理財産品主要是基於完成存貸比考核,即“攬儲”目的大於理財投資動力。不過,日後大量的固定收益類産品有望向資産證券化和結構性産品演進,收益附加值低、結構設計簡單的産品或將被取代。
“從長期來看,銀行理財産品最終會向資産管理業務轉變,這要求理財業務和其他資産管理業務一樣,需要比拼銀行對市場判斷的能力、投研的能力、資産配置和交易,以及最終為客戶創造收益的能力,銀行理財産品將回歸代客理財本源。”普益財富研究員葉林峰稱。
葉林峰進一步&&,以結構性産品為例,這些産品投資範圍廣、設計形式多樣,迎合了客戶的多樣化投資需求,在保障部分或全部本金安全的基礎上,將通過挂鉤衍生産品使得投資者有機會投資於高收益、高風險的領域。隨着國內基礎衍生工具的不斷豐富,銀行資産管理能力的不斷提升以及投資者對理財産品認識的轉變,結構性産品或成為今後國內銀行理財發展的方向。
資産證券化産品難成規模
實際上,部分銀行理財産品已經有了資産證券化的雛形,以銀信合作為核心,將信貸資産、新增項目貸款等標準化,經過“過橋”之後,以理財産品的形式,自有資金贖回。
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銀行理財産品“資産證券化”有兩種模式。一為存量模式,即銀行以發起人的名義,將信貸資産交由信託公司包裝成信託受益權證,實現信貸資産標準化。經過企業或銀行過橋,銀行再以代客理財或自有資金名義將受益權憑證購回,表內資産轉表外與信貸資産收益兼得。
其次,理財産品還可以對接增量資産,比如某企業有融資需求,但銀行信貸額度緊張或者企業不符合信貸政策。銀行可以通過信託公司設立單一資金信託,銀行把理財産品資金以信託貸款的形式發放給客戶。理財客戶按比例享有受益權,並承擔相應風險。
“商業銀行是有動力去發行資産證券化理財産品的,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産品可將具備較強風險的資産出表,以減輕資本補充的壓力。並且,資産證券化令利差收入轉化為中間收入,在提高資本週轉率的同時,收穫了資本回報。不過,但受監管嚴格和融資主體動力不足的影響,該項産品難以在中期內形成規模。”平安銀行理財經理劉俊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