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經濟導報記者走訪興業、光大等商業銀行發現,其一致的特點就是理財産品均以列表形式簡單排列在一張簡陋的宣傳單頁上,標明産品簡稱、參考收益、資金起點及募集期,相關産品説明書則不見蹤影。 “您想購買多長時限的理財産品?一般來説,時限越長收益越高。”興業銀行包姓理財經理熱情地對導報記者拿出産品宣傳單,話題則一直圍繞着期限與收益。 被問及有無産品説明書時,該包姓經理&&,可以口頭問答形式給導報記者介紹所需信息。在追問導報記者是否立即購買之後,才拿出相關的理財産品説明書,但同時&&,“若不購買,此單頁不可以帶走。” 導報記者同時發現,該宣傳單頁僅標明2013年第28期某款,並沒有信息顯示具體為哪款理財産品。隨後,導報記者登錄興業銀行官方網站“發售産品信息”頁面,也未得到關於投資範圍等更多重要信息。 在光大銀行,理財産品同樣是簡單排列在一張宣傳單頁上,産品也只是以簡稱示人。更甚於興業銀行的遮掩,光大銀行工作人員則直接拒絕了導報記者查看産品説明書的要求。“所有的問題理財經理都可以解答。”面對詢問該工作人員&&,産品投向銀行間業務、債券等信用等級較高的領域,並等待導報記者的下一步提問。 然而,在光大銀行宣傳單頁中,導報記者看到,“中國光大銀行保留對本單頁的最終解釋權,請以理財産品説明書內容為準。” “大部分産品説明書都是這樣寫的,並沒有明確的標識。但是在銀監會8號文之後,對非標資産監管嚴格之後,這方面出現了一些好轉,但還是存在投向不明確、信息披露不透明的問題。”一位銀行業資深人士對導報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