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全國500個城市個人住房信息聯網的最後期限已過去一週,有關個人住房信息聯網的情況卻一直未見官方消息。此前,就有媒體發出聲音,認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爽約,未能完成500個城市的個人住房信息聯網工作。
中國青年報記者就此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取得&&,但截至發稿時,該部門依然沒有作出回應。不過,一位接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其實大部分城市的個人住房信息已經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完成聯網。
而著名立法專家、原全國人大財經委法案室主任朱少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房産信息進行採集並聯網,目前已經沒有任何技術問題。但是聯網之後能不能發布,那就不一定了。
那麼住建部一直不公開相關信息是否有難言之隱?
為何只幹不説
按照以往的經驗,當完成了某項預先計劃的工程後,政府部門都會對外公示,告知社會自己的工作情況。但在500個城市的個人住房信息聯網工程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一直很少發聲。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個人住房信息聯網工作一直堅持的是“只幹不説的作風”。
2010年4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關於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第一次對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提出了要求,原話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要加快個人住房信息系統的建設。
到了2011年1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1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房地産市場調控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公布。這個文件除了對房地産市場宏觀調控提出更嚴厲的要求外,對個人住房信息系統的建設也再次提出要求:加快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逐步完善房地産統計基礎數據。
在這個文件之後,各地紛紛&&實施細則,有關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的內容紛紛出籠。
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當年的要求,到2011年年底,全國有40個城市需要完成個人住房信息的聯網工作。有意思的是,這個工作從一開始就體現了“低調”的作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一直沒有公布40個需要完成聯網的城市名單。這些城市之所以被發現,是因為它們按照國務院的要求,&&了落實房地産調控的實施細則。在這些細則裏,一些城市不僅把住房信息聯網工作列為目標,還落實了經費,提出了問責。
2011年年底,約定的聯網時間到了,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同樣沒有對40個城市的個人住房信息聯網工作進行公開。40個城市的個人住房信息是否聯網?無人得知。
不過,
2012年7月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一位未透露姓名的人士卻對記者證實,40個城市的個人住房信息聯網已經完成,未來該系統或將擴大到500個主要地級市。
這個説法在今年3月4日才得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的證實。
當時在多名記者的圍追堵截下,齊驥&&,40個城市的個人住房信息聯網已經完成,今年還將有更多的城市加入。而就在今年的兩會上,齊驥對“更多的城市”作出了具體的界定,那就是到今年6月底將有500個城市實現個人住房信息聯網。
“這個事情真是很奇怪,究竟聯網沒聯網,大家都在看著,卻一直看不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表態。”中國房地産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房地産研究所所長陳國強説,這個工作是整個房地産市場運行、房地産調控的基礎工作,到底推進得如何,需要主管部門站出來説句話,而不是讓公眾去猜測。
聯網的現實難度
多年來,我國一直沒有能建立起一套有關個人住房完整的數據庫,一個人、一個家庭有多少套房子,房子都分佈在哪些城市,何時購買,很多信息都游離在相關部門的視線之外。
理論上説,完成全國所有城市、農村的個人住房信息聯網,是完善我國房地産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這個基礎數據做得怎樣,決定着房地産市場發展、監管的好壞。如果沒有這個數據,房地産的建設就要冒着“拍腦袋”的風險。尤其對保障房建設,如果連個人住房信息都不掌握,又如何能決定要建多少套保障住房?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王玨林就曾對記者&&,不掌握具體信息,房地産宏觀調控的很多措施也就無從做起。個人住房信息系統早就該有了。
從2011年開始的這項工作正是在彌補多年的欠賬。不過,在各地的信息系統建設中,存在着種種困難。首先是數據錄入的工作量太大。
陳國強告訴記者,由於過去不太重視過這項工作,各地的個人住房信息基礎數據都很不完整,有些城市甚至很差。雖然完成這個數據庫的建立並不需要太高的技術難度,但需要足夠的時間和人力。對很多城市來説,這個工作可能數年都難以完成。
即使是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個人住房信息數據工作相對做得較好,但同樣存在很多問題。以北京為例,2006年之後才開始推進住房交易網簽,此後的個人住房信息才實現電子化,而在此之前的大量數據還需要人工來錄入。
“我國的房地産市場很複雜,住房類型很多,産權狀況多樣,很多住房一直都沒有納入到系統內。”陳國強説,即使在北京,現有的個人住房信息系統也沒能覆蓋所有的房源。這就意味着,可能僅有一墻之隔,但一邊的住房就存在於官方的數據庫中,而另一邊的住房則一直游離在官方的數據庫外。
如果個人住房信息系統不能夠覆蓋所有的房源,這個系統就是有缺陷的,即使實現聯網,以此為依據進行房地産建設決策、宏觀調控,效果也會打折扣。
其次,一些人並不願意實現個人住房信息聯網。陳國強告訴記者,有一些對推進個人住房信息聯網有決定權的人可能並不想實現聯網,或者不想在當前這個階段實現聯網。
有關這一點的推測早已遍地開花。從最近幾年落馬的貪官案例來看,住房腐敗問題並不鮮見。房妹、房叔、房姐、房嬸等新稱謂在最近兩年屢屢出現,很多都讓公眾瞠目結舌。
不僅是貪腐者不願意將自己的住房納入官方系統,擁有多套住房的富裕人群往往也不願意被納入這個系統。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就&&,要去統計高收入人群的財富有多少、資産有多少,是非常困難的,很難得到一個準確的數據。高收入的人群不願意公開自己的財産,也不願意成為未來徵稅的目標。
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富裕人群也不希望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實現聯網。除了個人隱私的考量之外,更主要的是擔心將來被徵稅。
“這樣一來,個人住房信息聯網的問題就變得很微妙,這些困難都是現實存在的。”陳國強説,但只要政府有決心,這些困難也並非不能克服。從整個房地産市場的健康來説,個人住房信息聯網是必須的。
全國人大財經委法案室原主任朱少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來説,房産信息的採集並聯網,目前已經沒有任何技術問題。但是難點在於,房産的物權關係太複雜,有可能是租的,有可能是親屬的,甚至有可能是幫人代為持有的,這些關係能不能説清楚?
聯網到底要達到什麼目的
個人住房信息聯網的目的是什麼?沒有官方説法。個人住房信息系統的使用規則是什麼?沒有官方説法。個人住房信息聯網的時間表是什麼?還是沒有官方説法。
國內一家大型房地産公司的高管&&,“信息公開是中央的要求,對影響大多數人的住房信息系統建設來説,更需要主管部門公開更多更詳盡的信息,但我們就是看不到。”
從2010年國務院要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加快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後,每一次相關信息的出現都是在媒體不斷地追問、猜測下披露的,相關部門幾乎沒有主動公開過相關信息。
“這是一項很基礎的工作,推進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推進的效果怎樣?推進之後要做什麼?這些都需要讓公眾知道。”陳國強説。
但這些信息卻難以從官方渠道得到回應。在房地産業內,這個問題同樣存在。偉業我愛我家副總裁胡景暉就至今不明白,這個聯網工作到底要達到什麼目的。
這個系統如果已經運行起來,究竟有沒有一個使用規則?哪些部門、哪些人可以通過這個系統獲取別人的住房信息?哪些人的住房信息可以被公開?
個人住房信息聯網,何時才能露出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