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正在成為一塊重石,壓在中國經濟的胸口。據和訊觀察,在過去的四十個交易日中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有十七個交易日創出匯改以來的新高。自今年三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價連續四個月收高,升值幅度接近1.5%;人民幣兌歐元日元等主要貨幣升值更加明顯。目前臨近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按慣例在這類高調政治會晤前,中國通常會指導人民幣走強。不過,以現在人民幣升值速度和國際經濟環境來看,不得不讓人擔心中國正在步入日本的後塵。
從近期中國經濟數據來看,滙豐/Markit中國5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續降至49.6,創七個月最低位;同時,能源消耗的增長已經跌落至2009年初的水準,即將步入“負增長”範疇,這可能暗示了中國經濟實體本身面臨嚴峻問題。研究機構正在下調中國GDP預期,中金公司最新報告稱,結構的失衡制約了當前中國經濟增速回升,宏觀經濟政策更多強調結構調整和風險釋放,短期難有較大力度刺激措施,因而判斷未來幾個季度經濟增長難明顯回升,將其對今年GDP增長的預估自7.9%下調至7.7%,與一季度持平;美銀美林在一份報告中&&,已經下調中國2013年經濟增長預期,其原因在於外部需求不振。美銀美林現在將中國2013年全年GDP增長預期下調0.4個百分點至7.6%,並將2014年GDP增長預期下調0.1個百分點至7.6%。
而在中國經濟低迷的背景之後,則是人民幣的強勢升值。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僅四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近1%,成為與美元並駕齊驅成為強勢貨幣,甚至對美元升值0.75%。同期,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印尼、印度、日本、韓國、菲律賓和俄羅斯等國家本幣實際有效匯率紛紛下行或微幅上漲。中國與新興及周邊國家所面臨的經濟環境是相似的,面臨的經濟困境也是相似的,但人民幣走勢與新興及周邊國家貨幣走勢出現完全背離。
套利和投機資金氾濫推動着人民幣快速升值,全球流動性寬鬆,中國銀行高於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儲蓄利率對套利資金存在絕對吸引力。相關數據也顯示出套利資金涌動跡象。今年前4個月外匯佔款剔除順差、FDI等之後余1000億美元;一季度國際儲備資産增加1570億美元,經常賬戶盈餘貢獻只有35%,余1000多億美元;一季度香港轉口貿易增逾七成,而順差增近八成,這與目前外需疲弱、出口貿易不景氣的實際情況形成很大反差,藏匿套利資金跡象明顯。
從理論上可以認為本幣升值有利於進口採購類企業,中國可以借此採購所需礦産和能源等大宗商品。但目前中國經濟態勢恰逢需求下降和去庫存壓力,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好處並沒有辦法受益;但是人民幣升值對出口貿易和加工企業來講,所帶來的匯率風險已經影響到其生存根本,勞動力、原材料成本上升和出口減少的壓力正在迫使一切企業減産甚至停産。尤其是在日本、韓國等國家貨幣貶值背景下,一些出口替代程度較高行業受較大衝擊;對於普通國民來將隨着升值吸引資金流入,內部流動性趨於氾濫,物價上漲壓力加大,“對外升值、對內貶值”惡性循環重現,居民對內購買力實際下降。
在人民幣瘋狂升值之後,很難不讓我們聯想到中國是否會步入日本的後塵,畢竟很多相似正在上演。1985年9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廣島協議”,主要內容是增加了匯率的靈活性。日元對美元和歐洲貨幣開始走強,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日元兌美元匯率從240:1升至120:1。日本房地産和股票市場也在銀行的推波助瀾下産生了巨大的泡沫,日本經濟呈現出了虛假的繁榮,股市漲至四萬點。華爾街動用鉅額資金賣空日本股市,從此日本經濟陷入了長達10年的泥潭,被稱為“失去的十年”。
和訊觀察認為,中國與日本有相似之處,也存在根本不同。首先,人民幣升值與日元被動升值有着本質區別。從中國匯改以來,8年時間人民幣穩步緩慢升值,且幅度遠不及日本的兩年內升值100%,可見人民幣升值速度較為合理,而短期大幅升值影響有限;日元持續大幅升值嚴重打擊了日本的出口,因為日本是出口導向型國家,出口的大幅下滑嚴重動搖了日本經濟的根基,而中國經濟更依賴於國內的固定資産投資;從股市來看,中國股市目前正處於一個相對較低的位置,投機資金進入中國也有抄底中國股市的意願,而不是自頂部大肆做空股市;房地産市場存在一定泡沫,政府也正在努力解決房價上漲和過高等問題,一系列的限制措施也使目前新進入中國的投機資金無可乘之機。
和訊觀察認為,人民幣升值最終受衝擊最大的可能是中國的金融安全。一旦大量套利資金短時間內逆轉出逃,很可能會引發流動性危機,並使資産價格快速下跌。所以,管理層應該及時適時採取措施干預,引導市場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