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期待已久的新《基金法》將付諸實施,這也預示着整個基金行業要和以前的時代告別,將邁入一個新的時代。
新的時代,新的面孔。對於基金公司來説,這到底是新的機遇,還是新的挑戰呢?“壓力很大,我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説這話的是滬上一家基金公司的總經理。
在未來面前,我們可以猜測,大基金公司或許會在壓力之下,採取股權激勵的方式留住人才,而私募的正規化,競爭加劇使得公募的生存愈加艱難。然而,伴隨着監管的放開,行業機遇也是不少,未來可能真的會出現上市的基金公司,亦或者基金公司的發展將出現兩極分化,以後特色明顯的公司會越來越好,而差的可能會越來越差。
在這個新法頒佈之時,我們可以暢想一下未來基金行業可能發生的那些重大變化。
變化1
新《基金法》將私募基金納入規範運作的法制化軌道。私募基金合法化,對整個行業來講,公私募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但競爭的平台也會更加規範,只有提高自身資産管理能力,才能在這個環境裏發展壯大。
公私募有望合二為一
新《基金法》將私募基金納入規範運作的法制化軌道,防範非法集資、欺詐客戶、挪用資産、不正當競爭等風險,保證其運作應有的動力和活力,並在投資主體地位和合理配置稅負等方面做出特殊安排。
新《基金法》將私募納入監管,名為公司或者合夥企業、實為私募基金的機構適用相同監管標準。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被合法化,這一公募基金歷來的“對家”,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
“未來可能就沒有公私募之分了”,相關分析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一新的法規,實際上是將使用的對象拓寬,“私募的規範定位,對整個行業來講,競爭會更加激烈,但競爭的平台也會更加規範”,北京某基金公司高管告訴記者。
私募過去一直處於半地下,亂象叢生,缺乏良好的生態環境。“將私募納入監管是其走上正軌的必經之路,私募的發行渠道拓寬,對於一些比較規範的大型私募來講,選擇空間更大,為産品的設計、創新,管理方式的變化都提供了很大的選擇空間。”某第三方基金分析人士認為,“未來公募、私募可能並沒有多少分別”,邊界的模糊也使得競爭更加激烈,新《基金法》的實施將會為公募和私募的發展提供一個利好。
對整個基金行業來説,這種統一監管是財富管理的融合,極大地促進了財富行業的競爭。對公募來説,牌照帶來的溢價正在消減,這也刺激公募基金公司做更好的産品,以求在競爭中生存下去。
私募可以發行公募産品,公募可以做專戶子公司,如此一來將競爭演繹得越來越激烈。當前私募發展還未飽和,近幾年來,公募人才也一直在朝着私募流動,但這種勢頭最近有所減弱。因為市場行情不好,公募、私募的發展都遇到了不小的麻煩。
“現在做私募並不容易,尤其是做股票的私募,股市不好,私募賺取的又是超額收益,沒賺錢什麼都沒有,且私募的運營成本很高,正規的陽光私募最少也得養活20~30個人”,某私募相關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公募人才往私募的流動不像以前那麼多了,很多人願意回到公募,還是公募待着穩定。
“如果基金公司的股權激勵真的實施起來,不少私募的人才可能會回流到公募基金行業”,上述人士認為,公募牌照已經不稀缺了,在更加市場化的背景下去競爭,無論公募還是私募,最根本的還是提高自身資産管理能力,才能在這個環境裏發展壯大。
變化2
《基金法》明確鼓勵基金公司進行股權激勵,政策的放鬆使得選擇激勵的方式更加多樣。具體來看,股權激勵的實施在小公司較為容易,在大型基金公司實施起來則較為艱難。
股權激勵留人才
新《基金法》規定公開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可以實行專業人士持股計劃,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明確鼓勵基金公司進行股權激勵,且5%以下股權變更不需要審批。
近年來公募基金行業人才流失嚴重,基金公司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而股權激勵成為公募基金行業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股權激勵放開初期不足以對人才形成非常大的激勵,5%以下股權變更不需要審批,如中歐可能會給竇玉明不到5%的股權,這是開始小步嘗試,相信未來會有實質性的推進”,上海某基金分析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股東背景不同,其管理理念也不一樣,股權激勵只是激勵的手段之一,政策的放鬆會使得選擇激勵的方式更加多樣。具體來看,股權激勵的實施在小公司較為容易,在大型基金公司實施起來則較為艱難。
北京某基金公司高管稱,股權激勵問題中,小基金公司可能相對好解決,大公司實施起來比較困難,他們的利潤更多,對整個公司的治理、骨幹員工的思想等各方面的衝擊較大。
對於大中型基金公司而言,股權結構更加複雜,不少股東較為強勢,盈利確定性強,做激勵會有成本的問題。這些公司的股東會給基金公司一個很高的估值水平,管理層想進來不易,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管理層拿幾百萬甚至更多的年薪換取較高估值的股份,他們也會覺得不實惠。
相反,小型基金公司更加靈活,不少小型基金公司一直處於燒錢的境地,這些公司的估值相對較低,實施股權激勵更加容易,如此便會吸引大型基金公司人才往小公司流入,近期富國總經理竇玉明轉投中歐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做基金公司並非股東方想象的那麼容易,尤其相對小基金,投研在吸引人才方面難度很大,即便沒股權激勵,公司也會想其他辦法,北京某小型基金公司人士認為,股權激勵確實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選擇。“如此一來便存在骨牌效應,因為人才流失,規模靠前的基金公司估值可能會慢慢下來,他們很可能會走股權激勵這一步。”
變化3
針對市場擔心的“老鼠倉”,新《基金法》加大了基金持有人的保護力度。放開從業人員炒股,增加行業透明度,促進行業空氣的凈化,鞏固基金公司在市場中的作用。
從業人員可以炒股
從基金業伊始,人們就一直在談論一個問題,那就是持有人的利益問題。“老鼠倉”屢禁不止,屢屢有人觸及高壓線,導致政策不斷加碼,行業人人自危。
市場發展到今天,“老鼠倉”似乎也快要成為歷史名詞了。新《基金法》在修改的時候,態度卻發生了轉變。
新《基金法》第十八條規定:“公開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從業人員,其本人、配偶、利害關係人進行證券投資,應當事先向基金管理人申報,並不得與基金份額持有人發生利益衝突。”這意味着基金經理等從業人員只需要報備,即可進行股票投資。
市場開始擔憂“老鼠倉”死灰復燃。華南某基金公司內部人士&&,之所以放開,就是因為管理層心裏有譜了,放開意味着整個基金行業的認識在不斷提升,行業的成熟度在提高。
針對大家擔心的“老鼠倉”,新《基金法》加大了基金持有人的保護力度,比如針對基金份額持有人召集難度大、發揮作用難的問題,新法引入二次召集持有人大會制度。證監會投保局也&&,放開會增加基金行業的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還可能降低“老鼠倉”行為發生的概率。
“相較於其他行業,基金業尤其是投研人員的薪酬一直是外界所難以企及的,但行業內薪酬差距也在不斷拉大,隨着市場化程度加深。”業內人士指出,“這意味着業績做得好,可以拿更多的錢,做不好薪酬會非常低,相差20倍以上都有可能。這會促進行業空氣的凈化,專業能力會越來越成為衡量人才的標準。”
透明度的提高能鞏固基金公司的作用。從而使行業沿着正確的軌道運行,而“老鼠倉”勢必會慢慢成為市場的末流,不管怎樣,基金從業人員可以炒股,對整個行業來説,都是“松了一口氣”。
變化4
基金公司牌照稀缺性下降,使得行業更加市場化,同時競爭也日趨激烈。基金公司只有走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才能在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
差異化發展加速
基金公司發展到今天,從處處管制,到處處放開,面臨着混業經營的挑戰,基金公司們開始在未來的大門前猶豫了。
“從未如此迷茫。”一家基金公司總經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袒露心聲,“然而,只能做好當下的事,走一步看一步。”
這又是多少基金公司的心聲呢!
市場變化了,原先受限制不能做的事情終於可以做了。尤其是新《基金法》專門單列了“非公開募集基金”,這意味着未來基金公司不僅僅在二級市場進行證券投資,還可以在專戶上進行其他領域的投資,和信託一樣,基金公司將進入混業經營時代。
然而,私募也將進入公募領域分“羹”,使得公募基金公司的生存面臨着更多的挑戰。
“其實對於公募基金公司來説,一直是溫室裏的花,雖然一直嚷着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旦真的出去,反倒不知道該如何存活了。”華南某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放開的確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但究竟怎樣存活下來,這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了。”
從歷史上來看,基金公司的發展經歷了四個時期,華南某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對記者分析稱,第一個階段是政策紅利,第二個階段是渠道,第三個階段就是行業擴容,這一階段主要表現在2006年和2007年大批量基金公司成長起來,第四個階段就是目前一些新基金公司的快速成長時期。
“基金公司牌照已經不稀缺了,門檻降低也使得生存更加艱難。目前能夠獲得生存的法寶就是特色經營,走自己的路。”一位業內人士&&。
中國基金業協會副會長、上海基金同業公會會長、富國基金董事長陳敏在第六屆富國論壇上&&,目前基金業很大一個挑戰就是産品同質化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産品、銷售渠道、策略同質化。我們可以看到投資業績長期優秀的基金鳳毛麟角,投資排名榜上永遠是黑馬頻出,這樣的情況下很難形成真正的品牌效應。
從近兩年的基金公司發展軌跡來看,個別基金公司的確以自己獨特的優勢在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
去年華安和匯添富同時在市場上發行短期理財産品,在當時掀起了一股潮流。比如渠道強勢下的工銀瑞信等銀行係基金,在固定收益類品種發行上屢屢獲得佳績。另外,受股東影響力較小的易方達,在近幾年市場營銷中,可謂是風采佔盡,規模也躍居行業第二。
“優秀是綜合的評價,一家基金公司的産品創新、投資業績、規模、營銷等等參考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而其中一項或者兩項尤為突出,那麼這家公司就會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一位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即使再優秀的投資經理,如果沒有差異化的投資和管理産品,就無法形成真正的品牌效應,造成的結果是公司的利潤越來越薄,投資者滿意度降低。”陳敏&&,“比如原有的監管方式,排名導致了很多公司到年底注水衝短期的規模。”
這也意味着,監管的放鬆將使得基金公司之間的競爭更加市場化,在市場的引導下,競爭也會變得越來越良性。只有真正適應這種變化,真正有能力的基金公司才能顯現出來,行業的未來也才會越來越美好。
變化5
眾多小基金和FOF良莠不齊,新
《基金法》細化了基金轉換運作方式或合併的程序,這在基金合併和産品設計上打開了創新空間。
基金合併打開創新空間
新《基金法》中規定,基金轉換運作方式或者與其他基金合併,應當按照法律法規及基金合同規定的程序進行。細化了基金轉換運作方式或合併的程序。這意味着,小基金可以“關停並轉”,FOF(基金中的基金)成為公募基金中的一員。
“維持一個小基金成本是很高的,只收管理費覆蓋不了成本。合併産生了規模效應,有利於管理”,上海一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司一些瀕臨清盤紅線的基金礙於面子不能清盤,隨着新的《基金法》&&,就可以將這些小基金合併,尤其是策略相似、又在同一個銷售渠道的基金,要合併會更加容易。
當前基金公司的牌照還是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基金公司可以用其他基金來養活這些迷你基金,等到牌照的稀缺性消失,基金公司可能就沒能力覆蓋這個産品,因為未來競爭肯定加劇,小的基金可能會越來越多,小基金的合併勢在必行,北京某基金公司人士稱。
某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將幾隻小産品合併後,可將其設計成一隻母基金或者傘形基金等形式,這就把基金創新的空間打開了。
其實FOF早已經出現在券商和銀行的産品中,隨着新《基金法》的實施也終於成了基金行業中的一員,新的《基金法》規定,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基金資産投資於其他基金份額的,為基金中的基金,其市值不得超過基金資産凈值的百分之二十。
國內當前1000多只基金,而股票也才2000多只,投資者選基金並不比選股票容易。不過,也有人士分析稱,FOF在對國內大型基金公司更有吸引力,這些大型基金公司有完整的産品線,有較多的産品供選擇,國內FOF初始的發展應該是以投資內部基金為主,但若做不好,對自家品牌的負面影響也會很大。但FOF的推出確實為基金公司的經營、規模增長、産品的設計上打開了空間,為基金公司形成了一個新的創新點和規模增長點。
變化6
通過上市,基金公司可以獲得融資以發展更多的新業務,未來的股權激勵也會有實質性的意義。有監管層和新《基金法》的支持,基金公司上市或許並不遙遠。
上市並不遙遠
事實上,新《基金法》為基金公司上市預留了空間。此前記者了解到,即將實行的新《基金法》修訂後,明確允許基金管理公司採用股份制,並且取消了對持股5%以下股東的行政審批,而這一度也被市場解讀為給基金管理公司上市預留了空間。
果然,在今年2月26日,監管層首次表露了對基金公司上市的正面態度,證監會有關負責人指出,支持包括基金公司在內符合條件的財富管理機構上市。
通過上市,基金公司可以獲得融資以發展更多的新業務;通過上市,基金公司未來的股權激勵才會有更加實質性的意義,海外已經有成功的基金公司上市先例,國內基金公司也是躍躍欲試。此前有基金公司也曾謀求過上市事宜,但最終均未成行,行業反應一度冷淡下來。
監管層對基金公司上市態度的轉變,管制的進一步放鬆,而且伴隨着資管行業的混業經營,相比兩年前的淡漠,國內的基金公司對上市的態度也有了根本的轉變。
“上市當然是好事,現在你們看到整個資産管理行業發展了很多新的業務,這些新業務基本上屬於資本消耗型的。所以,在過去基金公司註冊資本相對比較小的情況下,等於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融資平台,有利於從事一些資本消耗型的新業務。”民生加銀基金總經理俞岱曦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但在願望面前,我們還得回歸到業內的實際情況。在國外,有上市需求的主要是中型的基金公司,而且有成功的先例。和國外相比,國內基金公司有天然劣勢,銷售費用比例較低僅有1.5%,而國外是5%。尤其是新基金銷售,代銷機構基本拿走一半。中型基金公司業績不穩定加之管理費用低,高速盈利的可能性較小。所以真正缺錢的基金恐怕難以獲得上市資格。
不過的確有基金公司已經開始在為上市做打算了。記者此前也了解到,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目前正在籌備子公司,以備未來上市的需求,並已把上市列為五年規劃的內容。按該公司的想法,公募業務基本沒有上市的必要,只有旁支業務才有這個必要,而平台融資、資金需求等業務被納入旁支業務的考量。
事實上,此前華南某中型基金公司副總曾對記者&&,證監會目前一直在強調放開基金公司的管制,但對於基金公司而言,長期已經形成了被保護的狀態,一時間很難馬上適應市場化的競爭。如今的基金公司業務類型單一,同質化嚴重,旁支業務發展的都不是很理想,所以上市的難度仍然很大。
儘管上市路漫漫,但監管層明確的態度和基金公司急切準備的姿態,都讓我們對未來基金公司上市抱着非常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