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率下行的大趨勢中,銀行理財、信託收益普降,卻在期限特徵上方向相反:銀行理財産品以100天內的為主,難見半年以上的産品;信託則有長期化趨勢,2年期品種成為主流。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稱,銀行理財對流動性要求更高,期限一般不長,在此範圍內拉長期限對收益提升不大,不如走短平快路線。信託投資者對收益更敏感,在利率下行的大環境中,信託公司主要通過拉長期限來穩定收益。
銀行理財:短期産品為主流
證券時報記者從多家銀行網站和網點了解到,目前在售産品的期限一般在理財30天到100天之間,眾多銀行理財産品中,僅有工行、農行、北京銀行、杭州銀行、平安銀行等各有一款半年期以上的産品在售,不同銀行收益差距很大。
其中,杭州銀行一款僅限於杭州銀行高凈值客戶認購的理財産品收益最高,期限一年,門檻100萬元,年化收益5%;平安銀行一款197天的理財産品年化收益4.75%,北京銀行一款半年期的理財産品收益僅3.5%。
有銀行理財經理説,銀行理財産品多數都是短期産品,收益最大的不同是各家銀行間的産別,而不是期限的長短,整體來看,城市商業銀行的産品收益率明顯領先,比如杭州銀行、南京銀行等。半年期理財産品收益率區間是3.5%—4.75%,而100天左右的産品收益率也能達到4.8%。舉例來説,杭州銀行在售的一款91天理財産品年化收益是4.8%,浦發銀行一款184天的理財産品年化收益為4%。
縱向對比,銀行理財産品收益呈緩慢下降趨勢。普益數據顯示,上周54家銀行共發行了434款理財産品,較上期增加14款。其中,本週人民幣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産品發行數為220款,較上期報告增加6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07%,較上期報告下滑2個基點。所有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産品均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
信託:産品期限拉長
今年固定收益類信託産品的趨勢是,2年期品種成為主流,收益率下滑速度低於預期。
上海一位第三方人士&&,近期他所銷售的固定收益類信託産品基本上都是2年以上的産品,市場上1年期産品已經鳳毛麟角。“目前趨勢是信託産品的投資期限拉長,2年期可能佔比超過一半,比收益率下滑的情況更為明顯。”另一位信託産品研究人士也&&,之前一直是1年半期限的信託産品最多,而今年以來這一情況出現較大改變,目前2年期左右的産品佔比達到50%以上。
數據也説明這一問題。普益財富數據顯示,5月11日至5月17日一週,共有28家信託公司成立了51款集合信託産品,成立數量環比增加23款,增幅為82.14%。而且有29款新成立産品公布了期限,平均期限為31.03個月,超過2年半,環比延長6.33個月。當周共有20款新成立産品公布了預期收益率,平均預期收益率為8.40%,環比下降1.50個百分點。
而從年初用益信託網數據顯示,去年12月24日至2013年1月6日一週成立的集合信託産品的平均期限為1.98年,相當於23.76個月。和上周相比,延長了差不多7個月。
而從收益率水平看,去年12月24日至2013年1月6日一週集合信託的平均收益率為8.96%,和目前水平差距不大。即使是和去年5月份數據顯示,信託收益率的下降幅度可能也只有1個百分點左右。
一位業內人士&&,實際信託産品收益率比較穩健,下滑速度很慢,近兩年一直在下降通道之中,但是速度會要低於市場預期。另外,他還&&,目前主流的2年期品種平均收益率在9%至10%之間,也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