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間藝術在藝術市場中重獲新生
內蒙古剪紙傳承人
2013-04-19   作者:記者 劉懿德/呼和浩特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最大的手工藝品市場,每到逢年過節,劉靜蘭的剪紙鋪都是人氣最旺的地方之一。在這裡,一張張剪紙作品成為熱賣商品,民間藝術在走向市場的過程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今年58歲的劉靜蘭,七八歲就開始學剪紙。五十多年來“剪”耕不輟,如今她已頭頂眾多“光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批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等等。
  “這些榮譽是對我個人技藝的肯定,而市民對作品的喜愛,代表了對民間剪紙的認可,這是最讓我開心的。”劉靜蘭説。
  劉靜蘭的剪紙鋪2004年開張,面積不大,深藍麻布櫃&後的墻面,挂滿了裝裱好的剪紙,有象徵“連年有餘”的鯉魚戲蓮,也有寓意“新婚燕爾”的鴛鴦戲水,還有一系列以生肖為主題的“生肖花”……
  “這些題材簡化的剪紙是最受歡迎的,因為它們更容易被理解,又有很多傳統剪紙的元素和味道。”劉靜蘭説,剪紙在過去用得最多的時候是過大年。
  她記得,小時候每到臘月,村裏就開始剪紙了。那時農村的窗戶帶有窗格,有7眼的、14眼的,還有36眼的,每眼窗格都要貼剪紙。
  劉靜蘭説,當時的剪紙是按老輩傳下來的熏樣做的,有的是對農村生活的寫照,如《貓兒臥窗&》《女娃抱雞》等。有的包含着豐富的內涵,如《羊頂燈》反映人們將羊和燈作為吉祥象徵的心理;《鷹踏兔》則代表了男歡女愛,是陰陽相合的符號。
  “那些老樣子雖然很有特點,但只有懂剪紙的人才喜歡。大家現在買剪紙都是做裝飾品,所以還是喜歡主題簡單的剪紙。”劉靜蘭説。  現在,劉靜蘭的作品已經基本脫離了原始剪紙的使用目的,走入了市場。她的作品不僅進入千家萬戶,更成為一些國內外郵票、郵品使用的圖案。劉靜蘭説,民間藝術離不開民間,走向市場、適應市場才能讓民間剪紙重新獲得活力。
  但劉靜蘭也&&自己不會放棄對傳統剪紙的熱愛和堅守。她説,每年參加剪紙大賽或藝術博覽會,她幾乎都是憑藉傳統剪紙作品奪得大獎,她的224幅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作品也是如此。
  “如果説,沒有了市場,民間剪紙會失去活力;那麼如果沒有了傳統,民間剪紙失去的將會是全部魅力和生命力。”劉靜蘭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年畫成收藏民間藝術品人士新寵 2013-01-17
雲南馬關縣舉辦首屆民間藝術節 2008-10-15
瀋陽:民間藝術博覽會迎奧運 2008-06-04
民間藝術品“泥咕咕”受歡迎[圖] 2008-02-27
國際民間藝術節開幕 2007-09-27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