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普益財富提供的數據,截至4月16日仍在運行的直接、間接投資於黃金的銀行理財産品共有91款,其中發行量在10款以上的銀行有四家,分別是招商銀行、工商銀行、星展銀行和滙豐銀行。
相對而言,中資銀行的黃金投資理財産品獲得最高預期收益率的概率比較大,而外資銀行有幾款産品則可能出現到期零收益的最壞情況。
中資行産品安全系數高
普益財富研究員葉林峰對中國證券報記者&&,分別來看,招商銀行黃金理財産品的發售有兩個特點,看漲産品和看跌産品同時發售,把選擇權交給投資者;産品結構相對簡單,投資者容易看懂。
例如招商銀行焦點聯動系列之黃金錶現聯動(看漲)理財計劃,期限90天,若黃金期末價格低於或等於黃金期初價格,則理財收益率為3.00%(年化),是最低收益;假設該理財計劃的黃金期初價格為1725.50美元/盎司,假設實際理財天數為90天,假設黃金期末價格為1746.50,高於黃金期初價格,則理財收益率為最高的5.20%。同時發售的焦點聯動系列之黃金錶現聯動(看跌)理財計劃的條款則正好與上述看漲産品相反。
即便是在投資者看錯方向的情況下,這些産品仍能獲得最低1%的正收益。
此外,招行在同時發售看漲、看跌産品時,在大勢判斷上也是有所傾向的。例如從4月8日至12日的一週內,招行就只發售黃金看跌産品,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投資者的風險。
葉林峰介紹,工商銀行的黃金投資産品就更加保守,基本上都能實現最高預期收益。例如,工行在大多數黃金投資産品中都約定,設定在30多天內金價達到1900美元/盎司為觸發條件,沒有達到觸發條件,投資者就能得到最高收益,如果觸發就是最低收益。而實際上從今年金價的走勢看,黃金不太可能在短期內觸及如此高的價位,因此投資者獲得最高收益的概率極大。
外資行産品或現零收益
當外資銀行摸清了國內投資者普遍有保證本金安全的要求後,其近期推出的理財産品很多都是保本浮動收益型的。黃金投資産品也不例外。在此情況下,到期零收益就是最糟的情況。而這樣的情況可能會在最近到期的黃金投資理財産品上出現。
例如星展銀行的“股得利”系列1211期12個月人民幣結構性投資産品規定,如果最終收市水平等於或者低於初始收市水平,則客戶獲取的收益金額為零。
實際上,該産品的收益起始日為2012年4月17日,收益到期日是2013年4月22日。今年以來金價基本上是震蕩下行態勢,再加上近期國際金價的暴跌,已經讓“收市水平等於或者低於初始收市水平”的條件成為大概率事件。産品到期時,投資者很可能僅能收回本金。但産品説明書中“0.00%-22.00%”的預期收益率還是很有誘惑力。
滙豐的黃金投資産品在發售上和招行很像,都是看漲看跌産品一起發。但不同的是,招行能保證最低收益,但滙豐的最壞情況是零收益。這意味着只要有投資者獲得最高收益,另一方看反的投資者就是零收益。
某大型國有銀行的理財經理認為,和黃金挂鉤的銀行理財産品與基金公司的黃金QDII産品完全不同,所以並不是金價暴跌黃金理財産品就一定跟着暴跌。當然,金價對黃金理財産品收益率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其次,他不建議投資者購買過於複雜的黃金結構性理財産品。
“尤其是外資銀行的。連我們這些專業人士都要把説明書反反復復看好多遍才能看明白。一般投資者很可能不知道銀行到底投資了什麼,投資者的實際收益怎樣計算。”該人士指出。而像華僑銀行、渣打銀行等,他們的理財産品説明書並不在其官網披露,而只向購買了産品的投資者公布,投資者更難掌握其以往的投資風格和需要注意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