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蕩的市場中,私募集體選擇了謹慎以待的態度。記者調查了解到,近期眾多私募機構均選擇了減倉的舉動,而且幅度都較大。有機構調研顯示,短短一個月時間私募的態度已經從樂觀轉為悲觀,甚至將倉位“腰斬”。
“前段時間我們剛剛做完調研,跑了全國幾十傢俬募公司,大家減倉都很厲害。”萬博基金經理研究中心董事總經理龍舫告訴記者,短短一個月的時間私募的態度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最初的樂觀到如今的悲觀。去年12月以來股市大幅反彈,私募機構都在一季度保持樂觀,並持續加大倉位,3月初不少私募的倉位高達8、9成。龍舫發現,調研發現到目前僅僅一個月時間內大多數私募的倉位已經直降到只有四五成。記者也向多傢俬募機構求證,發現減倉已經成為當前私募的一致舉動。
減倉幅度之所以如此巨大,龍舫認為這也反映了私募機構緊扣市場脈搏,機構情緒面普遍變為謹慎。面對當前的市場格局,私募做出了自己的判斷,並迅速付諸實施。龍舫&&,不同於公募基金對於倉位有最低不少於65%的限制,私募對於倉位的控制十分靈活,甚至可以降到0,在波動的市場中低倉位運行。同時,龍舫並不認可私募的大幅減倉是“反應過度”,他&&私募畢竟是追求絕對收益和回報,一旦市場出現動蕩對於安全的需求更為注重。但龍舫也&&,謹慎只是目前各私募機構對於當前市場所採取的態度,而對於長期各傢俬募仍然較為樂觀,認為年內還會有一定的上漲空間。
相對於步調一致的減倉行動,各私募機構在減倉的板塊選擇上卻是意見分化,尤其是在周期性板塊以及消費板塊。今年以來受“三公消費從緊”、“塑化劑風波”等一系列不利因素衝擊白酒行業連續出現大跌,許多私募紛紛清倉減持,但在上周多只白酒股出現接連上漲,使得私募態度意見分歧。此外,在減倉的同時各傢俬募也展開了密集的調倉。
深圳期貨資管網主編楊志為分析認為,私募的集體減倉是由多個因素共同促成。從大環境來講,一些機構研判認為今年股票市場的機會不多,如果説之前資金的倉位上調也只是短期策略,並不代表對於市場大機會的看法。從當前所處的經濟轉型來看較為漫長,很多增長的機會在短期內不會爆發出來,甚至是經濟下落的過程,一些壞的東西要“充分壞透”,而好的東西還沒有起來,這種轉型是屬於漫長的陣痛階段,因此短期內不會有好的機會出來。此外,新的監管層剛剛更換,近期IPO開閘的傳言不斷,市場對於新一輪資金抽血的恐慌,對於金融的發展方向不明朗,乾脆離場觀望,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導致資金趨於謹慎。 (來源:上海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