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近日公布的理財新規或將最終導致銀行理財産品“情歸債市”。
新規“意外”落地
3月底,銀監會公布了《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理財産品與投資資産對應,同時也規定,非標準化理財産品佔理財産品餘額和總資産的比重分別不得超過35%和4%。
政策落地後,市場有擔心認為,新規將導致流動性趨緊、社會融資成本上升。美銀美林發布報告認為,2013年中國信貸供給不會出現不足,中國經濟增長更不會因此受到衝擊。報告指出,雖然貨幣政策已從2012年的寬鬆轉向了目前的中性,社會融資總規模也在下降,但是銀監會的理財新規本身對系統範圍的信貸供給幾乎沒有影響。
儘管如此,各商業銀行對這一新規的&&,並沒有太多的心理準備。
美銀美林近日發布的名為《銀行理財産品、通道和影子銀行》的報告指出,截至2013年3月末,銀行理財産品已達到80億元,其中非標準化債券資産餘額為35億元,比重達到44%,“超標”約7000億元。&新投顧4月9日的《中國經濟金融雙週報》則顯示,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的這兩項標準均已超過監管線。其中,中信銀行非標準化理財産品佔總資産和總理財産品比重分別為5.12%和63.66%。
此外,由於民生銀行的理財産品餘額佔總資産比重遠超四大行,達到了9.34%,因此也有可能觸及高壓線。
值得慶幸的是,總體而言,銀行目前仍有10個月的寬裕期將非標準化債券資産餘額與理財産品之比從44%降低到35%。
債市火了?
美銀美林認為,由於銀監會並沒有對理財産品的增長速度有所控制,大部分銀行可能會在這段時期,通過增加理財産品餘額的總量而非削減非標準化債券資産餘額來達到35%的監管要求。
首先,銀行可以通過轉向標準化投資,例如債券類資産,來快速增加其理財産品餘額。因此,債市的發展為擴大理財産品餘額規模提供了“溫床”,而用公開交易的債券來取代銀行貸款以滿足地方政府和公司的融資需求也已成為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一。
截至3月底,國債、地方政府債券、金融機構債券和非金融公司債券的餘額分別達到了7.8萬億元、0.7萬億元、9.3萬億元和7.4萬億元。美銀美林指出,由於中國的債券市場很大,因此有足夠的公開交易債券可供購買。今年財政赤字2%的計劃也必然會增加財政債券的供給,並最終能給銀行提供更多標準化理財産品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底到2012年底間,公司債餘額增長了43%,美銀美林認為,銀監會理財新規會有助於維持這一增長勢頭。公司債的快速增長不僅會滿足貸款者的需要,同時也有助於擴大財富管理産品的總規模,以降低非標準化理財産品的佔比。
Wind數據顯示,自新規頒佈之後,中證公司債指數和中證國債指數已經分別上漲了0.93%和0.94%。債市的“走紅”或可見端倪。
此外,資産證券化的提速發展也會幫助緩解新規對信貸供給的影響。自2011年開始,已有6個銀行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和3個公司資産證券化産品發行,總額分別達到2290億元和430億元。美銀美林&&,雖然很難預計2013年資産證券化規模,但今年勢必會有明顯增長。隨着資産證券化業務的放開,未來“非標”産品會通過資産證券化的形式轉化為標準化産品,並且仍能提供高於普通債券的收益率,其有望成為銀行理財的新寵。
不過,該報告也指出,相對擴大理財産品餘額的規模而言,降低非標準化債券資産餘額可能相對更容易,例如,銀行可以選擇撤回表外的票據融資貸款來降低非標準化理財産品的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