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樓市調控的“國五條”地方細則近日紛紛&&。相較於此前預期的嚴厲,實際落地的細則顯然溫柔了許多,而這也刺激了部分基金經理重燃投資地産股的熱情。
上海某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向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主要城市的細則內容來看,除北京等少數城市的限購對象有所增加外,絕大部分只是強調了此前的調控內容,力度弱於預期,對房地産行業的現狀將不會有明顯衝擊。他同時指出,“國五條”&&造成的悲觀預期令地産股此前集體暴跌,如今預期回歸理性,地産股有望借力實現估值修復。
地産股利空或出盡
在許多基金經理眼裏,“國五條”地方細則的溫和落地,意味着以政策為主導的樓市調控將告一段落,市場化調節或將成為左右房地産行業未來的主要因素。從投資的角度而言,這意味着地産股的政策“利空”或已出盡。
一位依舊重倉地産股的基金經理認為,種種跡象顯示,新一屆政府更傾向於放鬆政府管制,用市場化方式解決經濟問題,這意味着,在現有調控政策得以嚴格執行的前提下,政府可能不會再&&針對房地産的新的調控政策,單純從直接政策角度而言,地産股已是“利空”出盡。他指出,從一季度的房地産價格和銷售情況來看,在經歷了過去兩年的低潮後,房地産行業正處於逐步復蘇的過程,並逐步消化了政策的壓力,地産股的投資前景值得期待。
“從調研情況來看,房地産的購買需求依然十分強烈,主要體現在中低端的剛需和改善型需求,這些都有力支撐着房地産行業的復蘇進程。可以預計的是,‘國五條’&&時造成的觀望情緒,伴隨着地方細則的紛紛落地而逐步消散,這將有利於房地産行業的良性循環。”該基金經理説,“不過,市場化調節也會給房地産市場帶來更明確的預期,因此,房價此前越調越漲的局面不會再出現,地産企業的競爭將會朝精細化方向發展,大型全國性房地産公司和有品牌效應的地方實力房企,是值得投資的標的。”
長信基金地産行業首席分析師翁非玉則&&,在持續調控的情況下,大中公司無論融資還是業務拓展都比小公司更具有優勢,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大中型公司將演繹強者恒強、不斷成長的故事。而從歷史地産調控的規律來看,嚴厲的調控政策&&後,行業股價的最大跌幅在30%左右,目前已經達15%,而現在的估值無論從動態還是靜態角度看均處於歷史底部,下跌空間有限。因此,站在目前的位置,地産股在二季度的相對收益將明顯好於一季度。
關注長效機制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近期陸續&&的“國五條”地方細則低於市場預期,但這並不意味着給房地産行業“松綁”,也並不意味着房地産行業能延續此前的風光。多位基金經理指出,新一屆政府力圖建立房地産市場調節的長效機制,如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推出不動産登記制度“鋪墊”房産稅等,同時會逐步減少對市場化交易的行政干預,這將促使地産行業回歸發展的理性軌道。
針對不動産統一登記制度,海富通基金表示,這將有利於房地産行業的規範運作,也為未來推出持有稅提供鋪墊,長遠來看對行業發展有益,但短期對於板塊會起到擾動作用。不過,海富通基金強調,在目前調控政策預期不明確的階段,投資者參與個股博弈還需非常謹慎。某投資總監則認為,房地産行業已經走過了十年“黃金時代”,在不斷調整中緩步上升將會是未來幾年的主基調,而地産企業也將因此出現明顯分化,因此,投資房地産上市公司需要提防個股基本面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