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收藏:名人眼鏡收藏價值高
2013-03-27   作者:陶琦  來源:時代金融
分享到:
【字號

    當今的收藏領域,涉及面很廣,普通收藏者受限於財力、鑒賞、資源等因素,想要達到一定的收藏境界難度不小。因此,有不少藏家獨闢蹊徑,專門收藏相對冷門的雜項藏品,如此不僅在經營方面更為得心應手,也容易取得成就。用料考究、製作精美的古董眼鏡,其實就是一種很好的另類收藏。
  眼鏡最早誕生於十三世紀的歐洲,明代中期時由胡人客商帶入中國,屬於極為珍異的物品,當時一副眼鏡需以數匹良馬才能換得。明宣宗曾將眼鏡作為福利,賜給左右的近臣。當時的眼鏡,已經初具現代形態,鏡片採用玻璃(1458,-28.00,-1.88%)製成,比銅錢略大,鑲嵌在金屬的鏡框內,可以折疊開闔,專供年邁眼花、無法看清小字的老年人使用,名為靉(岬i)(d岬i)。本意是形容雲氣濃郁瀰漫、天色昏暗的樣子,用作眼鏡的名字,則有一掃陰霾、重見光明的意思。
  直到明代後期,眼鏡還很少見,以至於當時不少人都以為眼鏡是用出自西方的海貝製作成的。明代著名書法家豐坊説:“乃活車渠之珠,須養之懷中,勿令幹死,然後可照字。”認為眼鏡是用車渠貝製成,是有生命的物事,不用時須放在懷裏養護,勿使其失去水分幹死,才能用於照字。清初,眼鏡隨南洋商船大量進入中國,但價格依然貴逾珠玉。此時的眼鏡,還無法直接戴在臉上,寫字作畫的時候,須以一條綾絹係在眼鏡框的兩邊,然後縛於腦後,才能清晰了然。後來,廣東的匠人根據舶來的眼鏡用水晶仿製,品質更出其上。康熙年間,大臣孫岳頒因年老眼昏,獲皇帝賜給水晶眼鏡。庶吉士蔣廷錫時任內廷行走,見狀也代自己的母親曹氏向皇帝討要一副眼鏡,康熙滿足了他的要求,被視為極為殊榮之事。眼鏡在此時,還只是達官貴人、富有財力者的用物。
  而到了清代中後期,由於城市高度商業化,加之受不斷涌入的西方文化影響,不僅市井商販戴眼鏡是常事,一些視力無損的豪門閨秀,以及讀書人,也以佩戴眼鏡為時尚,表現自己的優雅高貴,彰顯溫雅的氣質。清末諷刺小説《文明小史》的第二十四回寫道:“他的名望也漸漸低下去,只好穿兩件窄袖的衣服,戴上副金絲邊的眼鏡,風流自賞。”就是那一時期社會風氣的真實再現。
  早期的眼鏡,鏡框多用玳瑁、象牙、獸骨、金銀、白銅等材料製成,鏡片則用天然水晶。一些眼鏡的鏡框上面還刻有花紋圖案,以寓吉祥;或者刻有製作的店舖字號、使用者姓名、眼鏡的生産年代及時代背景,可以一目了然。
  而收藏眼鏡,材質的高低、外形製作的工藝、以及品相是否完整、紋飾圖案的精美程度、文化情趣,都是需要參考的標準。如果是名家製作或為名人用過的眼鏡,收藏價值也就更高。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蘇繡藝術投資熱引燃收藏市場 2013-03-26
琥珀收藏熱來到中國 2013-03-25
中國收藏家究竟在買什麼 2013-03-19
文房四寶成收藏市場熱點 2013-03-19
應對收藏市場贗品 專家支招破解 2013-03-15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