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産稅預期升溫 險企炒作壽險
2013-03-22   作者:記者 白田田/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兩會期間,“遺産稅”再度引發熱議,具有避稅和財富傳承作用的大額壽險因此也進一步受到關注。業內人士&&,現在保險公司借遺産稅來推銷大額保單,消費者要冷靜面對。大額保單功能用途指向性較強、技術含量較高,投保人在選擇大額保單時應做好保險規劃。

  遺産稅成大額壽險炒作題材

  中國人壽北京分公司的一位資深營銷員告訴記者,最近她會發短信告知客戶遺産稅可能開徵,她認為資産擁有量較高的客戶應該會感興趣。
  據了解,近來年關於開徵遺産稅的消息一直沒有間斷。國務院近日發布的關於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中,要求研究在適當時期開徵遺産稅問題。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稱,開徵遺産稅的時機已經成熟,建議在“十二五”期間徵收,起徵點定為500萬元。
  大額壽險保單是國際通行的避稅工具,開徵遺産稅可能使得國內保險市場特別是大額保單市場迎來大幅增長。事實上,在去年底深圳傳出或成為國內首個開徵遺産稅試點的城市後不久,當地市場就出現了一張躉交保費1.03億元、一張年繳保費2680萬元(3年期)的鉅額保單。
  不過,目前來看,遺産稅的開徵短時間內還難以“落地”。國家稅務總局有關負責人近日對媒體&&,開徵遺産稅目前尚無時間表。當前最重要的是解決三個問題:一是統一認識,全社會對開徵遺産稅要形成一個共識;二是在調查研究、聽取意見的基礎上,要有一個科學的方案設計;三是要解決稅收徵管可能會遇到的難題。
  “現在對於遺産稅徵不徵、稅率和起步線是多少都還不知道,保險公司以此來推銷大額保單,更多是炒作的成分。”明亞保險經紀公司資深經紀人衛江山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並非所有産品都能避稅

  “從理論上看,符合起徵標準又打算把財富傳給子女的人都有可能是大額終身壽險的客戶,市場空間會很大。”衛江山説,由於大額保單具有很明確的功能用途指向性,技術含量較大,投保人在選擇保險産品時,首先要做好保險規劃,比如保險期間要長,保險責任要覆蓋任何理由的身故,身故受益人要明確,保額要精確計算,其次應該有分紅功能,要考慮投入産出比。
  衛江山介紹説,參照國際市場的慣例,由於保險産品的特殊性,被保險人在投保之前需先評估自身名下資産,充分考慮到未來傳承部分並結合當地遺産稅稅率計算出未來應繳納的稅費總額,然後通過終身型壽險來合理轉嫁稅負:將自己確定為被保險人,將未來遺産繼承人設定為指定受益人,將未來繼承遺産需繳納的稅費設定為所購買保險的保險金額。這樣,未來被保險人身故,受益人得到所購買保險的身故保險金,即可用這部分資金遞交遺産稅合法繼承財産。
  衛江山提醒,有幾類保險産品並不能當作避稅産品來銷售,第一類是兩全保險,原因是如果保險期間內被保險人並未發生風險,滿期時將給付被保險人滿期保險金,而在徵收遺産稅的情況下,現金同樣被視為是可徵收的對象,這顯然得不償失;第二類是定期類險種和意外險;第三類是投連産品,由於該産品存在投資虧損的可能性,無法準確彌補未來可能繳納的稅負。

  投保人看重資産保全

  據了解,2005年以來,不少保險公司就開始推出高保費、高保額、面對高端收入人群的險種。在遺産稅正式開徵之前,現在投保人購買大額保單更看重的是資産保全。
  購買大額保單的人群主要包括私有企業主、企業高管、高級白領、高收入者。有分析稱,私有企業主的大部分財産是自主擁有的企業股權,企業的興衰與家庭的榮辱息息相關,成熟的企業主會清晰地看待企業經營中的風險,在持續贏利時轉移一部分資産以備不時之需,而理財類保險是一種非常好的工具。
  衛江山認為,如果考慮保值增值功能,大額保單比較適合在事業上升期和創業期的人士,而且採取階段性的保障計劃比較合算。如果是終身型的保險産品,從國內來看收益並不樂觀。
  上述保險營銷員認為,大額保單主要是將財富傳承給第二代,資産會比較安全,但肯定比不上其他投資渠道的收益。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議事壇]財産不透明遺産稅還是空談 2013-03-05
北師大報告:遺産稅以家庭財産500萬元為起徵額 2013-03-04
報告建議500萬起徵遺産稅 每年可增稅2千億 2013-03-03
深圳出現試徵遺産稅建議 "保險避稅"業務開始火爆 2012-12-31
深圳建議試徵遺産稅 富人諮詢如何避稅數量驟增 2012-12-30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